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份綿延千年的厚禮——沙子空心李與宋儒黃庭堅的傳奇

一份綿延千年的厚禮——沙子空心李與宋儒黃庭堅的傳奇

這是沿河話廊第199篇文章

公元1094年。

一道聖旨,已近天命之年的宋代大儒黃庭堅,被貶謫為涪州別駕,遣黔州安置。

在此之前,他是「蘇門四學士」,是「江西詩派」開山祖,是北宋書法「四大家」,是宋哲宗朝校書郎,是聲名遠播的一代文豪。

被貶的原因,浮在表面的,是朝廷權貴章惇、蔡京等人彈劾黃庭堅擔任《神宗實錄》檢討官期間「修實錄不實」,誣毀了先王;沉在底下的,卻是使當時朝政陷入混亂,蘇軾、黃庭堅等人受到無情打擊,千年而後仍然令人為這段歷史拊掌嘆息的「元佑黨爭」。

既是貶為涪州別駕,卻又遣送黔州安置;別駕已是閑散至極,黔州更是化外之地。黔州治所在現今重慶彭水,當時管轄著沿用唐制的思州(今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費州、播州等羈縻州縣。黔州曾流徙過唐太宗的廢太子李承乾,流置過唐初名臣長孫無忌,就連大詩人李白也差點成了它的流民。讓垂垂老暮的黃庭堅拖家帶口徙居於此,北宋朝廷這是幾個意思?

是什麼意思就不去追問了,歷史如煙,黃庭堅掩翳其間的日月無光窮途末路落拓草萊的人生苦辛,早化著一壺濁酒,在近千年的漁樵話里,感嘆了千遍萬遍。而他與黔州轄地思州有名的「神仙果」——沙子空心李,在被歲月湮沒的時空中演繹出來的一段動人故事,也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傳奇。

話說接旨之後,黃庭堅即日啟程,攜妻挈子,告別繁華富庶的京城,告別絲竹管弦的盛會,告別切磋砥礪的師友,告別茶香馥郁的故土,一路舟車勞頓,向那山高蔽日幽晦多雨的黔州而去。

恰如屈子詩言「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黃庭堅,縱然經綸滿腹,終是報國無門;即便忠肝義膽,也屬失路之人!怨天?怨地?怨命?性情豁達的他什麼也不怨,只是滿懷著憤懣、抑鬱與孤寂,在泥濘中向著山高皇帝遠的黔州踽踽孑行。

初到黔州的日子,嘔啞嘲哳的山歌嘈雜地襯著黃庭堅的無緒,意興闌珊的冷月幽幽地照著他的無眠,奔騰咆哮的烏江不羈地撞著他的無奈,參差錯雜的巉岩冷峻地瞅著他的無言。尤其是那綿綿的雨啊,一下就是十天半月,黯了山,愁了雲,傷了心,凍了情……

所幸,黔州百姓並未對他以罪臣相待,反而因來了這位朝廷里的大學問家而奔走相告,額首稱慶。當地官員也時常前來饋贈禮物,噓寒問暖。黃庭堅很快就喜歡上了這裡旖旎的山水風光,淳樸的民族風情。

他安頓下來,修房造屋,臨烏江而居;開荒種地,伴修竹而營;開壇講學,攜後進為樂;尋師問友,品佳茗怡心。這期間,他寫了大量詩文來介紹黔州風物,謳歌黔州人情,為推動當地歷史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庭堅的恩師蘇軾,有一位朋友黎錞,是當時名震朝野的經學家。黎錞不僅學問高深,還是一位清官。他在擔任蘇軾家鄉眉州知府期間,十分關心百姓疾苦,深受群眾擁戴。蘇軾曾賦詩一首《寄黎眉州》,以盛讚他的才情。寓居黔州的第三個春天,黃庭堅偶然得知黎錞的家鄉就在黔州治下思州的烏江支流白泥河畔,當即興緻勃發,乘舟逆烏江而上,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去做一次有意義的探訪。

穿越烏江上的重重險灘,他到達了江邊小鎮洪杜(今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洪渡鎮)。客棧老闆沏上了一壺本地產的茶葉。黃庭堅一生嗜茶如命,曾被宰相富弼稱為「分寧一茶客」,家鄉修水的雙井茶也因他而名揚天下。這在天遠地偏的黔州嘗到品質極佳的茶,那興奮之情絲毫不亞於他鄉遇故知。客棧老闆告訴他,左近塘壩、新景都產茶,漢朝時還作為當地特產向朝廷進貢過。

黃庭堅於是請客棧老闆帶他去參觀茶園。他看到雲霧籠罩的碧樹,看到辛勤摘茶的人們,心情大好。大家熱情地請他品嘗新茶,他便以自己深厚的經驗一一道出:此地茶葉的品質很好,但製作方式有待改進。之後他親自動手,悉心指導當地茶農怎樣製作出上等的好茶來。

在此停留數天後,黃庭堅在茶農們的依依惜別中揚帆起航,繼續逆流而上,穿越重重險灘,來到了故唐時期的思州城。

思州城裡的人告訴他,白泥河入烏江河段峭壁夾峙,水流湍急,猿猱愁渡,人跡稀少,要去其上游尋訪黎錞的家鄉,須從陸路經鄉場沙子,方可通達。此時天色漸暮,黃庭堅尋故心切,依然執意起程。

從思州城往東,翻過豬腦岩腳下的沙子坡,暮色四合,老天爺說什麼也不讓他前行了。好在山腳下有一戶人家,屋裡亮著燈,黃庭堅就上門借宿。

主人家舉著火燭一照,不由訝然驚呼:「哎呀!這不是黔州城裡的黃大人嗎?這可是天降貴客啊!快請進!快請進!」

黃庭堅也倍感訝異,天涯盡處是黔州,思州更在黔州外,誰曾想在這麼僻遠的地方,竟然被人識得,這是什麼情況?

原來,這位黎姓主人在黔州衙門裡做過小吏,黃庭堅到達黔州之時,他恰因丁憂辭職,還鄉之前曾親睹黃庭堅講學的風采,自此念念不忘。沒曾想機緣巧合,黃庭堅居然遊歷到了他的家鄉!

黎生喜不自勝,一連聲說:「晨起聽到院子里李樹上喜鵲喳喳叫,傍晚又聽到灶膛里柴火呼呼笑,我就尋思著是不是有貴客要來,果真是天遂人願,把您老給迎來了!」

一時間,飯菜齊備,賓主相談甚歡。

席間,黃庭堅打聽黎錞的家鄉在哪裡,熟諳本地掌故的黎生說:「這裡名叫沙子。順著壩子東邊的一條山谷往前走,離此二十里地的白泥河畔的鸞塘村,從前確實有位叫黎錞的讀書人,聽說後來在外地做了官。但此人早年離鄉,家人隨遷,與本地漸漸斷了聯繫,現在知道他的人已經不多了。」

黎生又說:「黃大人既來之則安之,先在寒舍住下,慢慢再去尋訪黎錞舊跡,這附近還有建於五代時期的天緣寺,到時也可以一看。」

第二天清晨,黃庭堅被窗外啁啾的鳥鳴喚醒,他來到院子里,看到了一棵秀頎的李樹。正值盛花時節,雪白的李花成團成簇,玉樹瓊枝,十分美麗。

站在李樹下極目四望,黃庭堅恍然覺得自己來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這個名叫沙子的地方,是一個方圓十里的山間小盆地。盆地東南邊有一條小河,以伏流的形式匯入白泥河;四圍的山上,遍生桃樹與李樹,粉桃白李,灼灼其華,與地里金黃的菜花、碧綠的麥苗相映成趣。更有那牧笛聲聲,山歌陣陣響徹耳邊;鶴髮怡然,垂髫自樂醉在眼前。

黃庭堅信步沙子的田野,賞桃花之嬌,贊李花之皎,喜小河之澈,愛群山之聚,聽山野之聲,得天然之趣,他盪游其間,偃仰嘯歌,彷彿此生所有的不快,都在那一刻化著了塵煙!

聽說黎家來了朝廷里的大學問家,沙子十村八寨的人們紛紛前來賀喜。酒宴就在院子里的李樹下擺開,熱情的鄉民們載歌載舞歡迎黃庭堅的到來,像過節一樣熱鬧。

此情此景,黃庭堅心潮起伏,聞著苞谷酒甘冽的清香,想起來時喝到的好茶,他潑墨揮毫,寫下了詞作《阮郎歸》:「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胯斗圓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絳紗囊。品高聞外江。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

黃庭堅喜歡上了沙子爛漫無邊的春光和淳樸的風情,又因為黎生苦於弱冠之年的兒子讀書無人指導,熱心提攜後進的他,就答應了主人請他留下來住一段時間的邀請。

做出決定後,黃庭堅當即在李樹下開壇講學,十村八寨的年輕學子們都來聆聽。李花繽紛的落英在朗朗書聲里輕舞飛揚,舞出了沙子綿延千年的文化眷戀。

講學之餘,黃庭堅帶著學生們去白泥河畔尋訪了黎錞的家鄉麻柳拂地白鶴翩翩的鸞塘村;又逆白泥河的支流沙子河而上,去中界壩參訪了香煙繚繞佛號聲聲的天緣寺;還時常登上屋後的豬腦岩頂,眺望山下的思州古城與浩浩烏江。

李花謝了,李果熟了。

不知不覺地,黃庭堅就在沙子流連了四個多月。

這一年,黎生院里這棵李樹的果實結得又多又好。人們都說,這是因為它受到了詩書滋養的緣故。

黎生摘下李果,虔誠地請黃庭堅品嘗。這李樹的果子與黃庭堅在京中所見的李果十分不同。那些李果非酸即澀,開則開胃矣,卻味道不佳,而這種果皮青灰,表面有一層蠟質保護層的李果,果肉黃中帶白,清香撲鼻,甘甜多汁,酥脆爽口,莫說人間,就是天上也是難得一見的佳果!

黃庭堅讚不絕口,稱其為「李中仙果」。黎生介紹說:「這果子好則好矣,就是不耐保存,如若碰掉皮上的銀灰,一兩日便腐壞不能食用了。」

聽說如此,黃庭堅一下子想起了被流放嶺南的恩師蘇軾,東坡先生在那邊「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我黃山谷在此,則是「日啖李子三百顆,不辭長作沙子人」呢!他隨即有些黯然了。世人識荔枝者眾,識李子者寡;不耐存放的荔枝尚能博得楊妃一笑,同樣不耐存放的李子卻養在深閨人不識。而世間被埋沒的奇珍,又何止這沙子的李子呢?那洪杜的好茶,不也是藏寶於深山而無人所知么!

黃庭堅這樣慨嘆的時候,那棵曝晒在夏日驕陽下的李樹,突然灑落了紛紛細雨,彷彿是為知己流下了眼淚。

常言說「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二天,黔州衙門裡來了公文,黃庭堅心裡明白,他此番出來,遊歷太久,是必須回去候命了。

聽說黃大人要走,黎生一家依依不捨。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沙子,人們紛紛趕來告別。大家在李樹下擺開酒宴,唱起高亢酸楚的山歌,為黃庭堅餞行。

終於是要走了,黃庭堅最後看了院里的李樹一眼,說:「真希望明年還能來此地賞花吃果!」

第二年,李花又玉樹瓊枝地怒放了,可是黃庭堅卻沒有來。

李花謝了,李果結得又大又圓,黃庭堅仍然沒有來。

黎生心生挂念,摘了一大筐李子,急忙趕到思州城,乘坐下水船到黔州探望黃庭堅。

等他黯然神傷地回到沙子時,大家便都知道黃大人早在春天裡就離開了黔州,說是為了避嫌,改貶謫宜州去了。

他這一去,怕就是永別了。

確實是永別了!

黔中桃李可尋芳,而善於尋芳的那個人,那位豁達開朗隨遇而安的永遠的黃庭堅,卻再也不會回來!

黎生站在院里,落寞地拉下一根李樹枝,伸手摘了一個李果。掰開來,驚奇地發現,果核與果肉竟然一點也不粘連。他連取數個,都是如此。消息一傳開,大家都來試驗,發現整棵果樹結的果子都是這樣空心的。黎生說,這樹也有情啊,它的心被黃庭堅帶走了!

人們紛紛撿拾這棵李樹的果核帶回去播種,後來發現每一棵新樹所結的果實,也都是空心的。不幾年,沙子的山山嶺嶺都長滿了這種李樹,人們將它起名為「空心李」。更令人驚奇的是,這種李樹只在沙子生長,一旦移植外地,就色香味俱失,也不再空心了。人們於是知道,它是在等待黃庭堅的歸來,千年萬年,也要等待這個人的歸來!

其實,關於黃庭堅在黔州的行跡,史書上語焉不詳,但從其詩文與他跟友人的書信往來中,可以得知他閑暇之時「扶杖逍遙林麓水泉之間」。他不僅遊樂山水與黔州百姓同醉,還開壇講學,幫人修改詩文,深得人們的喜愛與崇敬。

那麼,合理的推斷是,黃庭堅作為地方官員,在黔州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跡,自然也可以相信,他來過當時屬於黔州治下的唐時就設立思州衙署的沿河,併到過毗鄰沿河縣城的沙子,見過滿山燦爛的李花,嘗過香脆爽口的空心李。

沿河自新石器時期起,就有人類在此活動,文明史與文化史都算得上悠久,遺憾的是人們對當地風物司空見慣,未將其一一記入志書,比如現在蜚聲海內外的沿河千年古茶園,方誌上就不見記載,也是近年來有關專家通過樹齡測定,才明確了茶園栽植的年代。由此看來,沙子空心李也理當在沙子這塊土地上生長了數千年,而黃庭堅的「黔中桃李可尋芳」,就可算是為沙子空心李寫下的最好的歷史註腳!

公元2017年,黃庭堅離開黔州後的第920年,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將李花命名為縣花、古茶樹命名為縣樹。而這兩者在文學作品中的呈現,最早始於黃庭堅。黃庭堅的詞作《阮郎歸》,是他為沿河後人備下的一份文化厚禮。這份厚禮,綿延千年,珍貴無比!

公元2018年。我坐在沙子空心李樹下,在史書上搜尋黃庭堅的黔州行跡,抬眼,看見滿樹累累的果實,心想:時光一別,就是千年!

2018/05/20

▲感謝大家對本公眾號的關注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沿河話廊 的精彩文章:

以書法的名義寫就人生的精彩

TAG:沿河話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