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章法研究:超越與拓展——兼及邱振中、沃興華、胡抗美三家的貢獻

當代章法研究:超越與拓展——兼及邱振中、沃興華、胡抗美三家的貢獻

楊頻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北京師範大學博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書學論文獲「第九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一等獎,博士論文獲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度優秀博士論文」獎。

-------------------------------------------------------

首先非常感謝胡老師給大家提供這樣一個交流的平台。我個人覺得這個學習交流的機會很難得,因為它涉及到三個不斷提升的層面,一是文本的細讀,二是各種觀點的交流與碰撞,三是反思自我觀點並整理成文。

聽到前面大家提到很多對這本書的細讀與讚譽,我就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就是這本書為什麼會出來,它基於一個什麼樣的問題意識,然後它是不是正好承擔了一定的使命。我覺得通讀這本書的話,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胡老師這本書是基於一個很明確的問題意識,就是對傳統已有模式和理論的不滿足,因此當下可以做點什麼有價值的事情。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對傳統不滿足呢?我覺得是那些感覺敏銳、功力精湛,思想深刻的人,每個時代的這種人對以往的傳統肯定是不滿足的。他們當然首先是尊重傳統,重視已有的智慧,然後希望自己能夠有所行動、添磚加瓦。如果沒有這些人的行動和推動的話,一個門類可能會因為滿足而慢慢地停滯、萎縮、消亡。正因為有這些不滿足的人的推動,一個門類、一個領域不斷煥發新的光彩。最近故宮博物院正在展出的明末清初的五家,都有各自的「新理異態」,他們就是對之前已有風格或路數的不滿足,所以他們才會有新的東西出來。看《章法研究》這本書的架構、體系,包括他的前言、緒論、後記,我們會自然感受到胡老師文字中所體現出來的使命感,就是作為一個書法家,作為一個藝術家,活在當代,那我們應該做點什麼事情?我們是不是重複古人的模式就可以?顯然不是的。所以我覺得他是帶有一種使命來做這個事情,就是要為當代的東西,包括理論思考、實踐探索,做一點推動、做一點梳理、做一點貢獻。優秀的學者、藝術家,其實都有這樣的一個自覺意識,就是我們在當下,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對得起當下這個階段,我們要讓後人感受到,我們對已有的傳統有所拓展,有所貢獻,哪怕只有一點點,也是值得欣慰的。這是我作為觀察者的一個看法。

-------------------------------------------------------

我們這個時代確確實實已經從文本逐漸進入到圖像,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歷史潮流。一般而言,知識分子難得去翻永樂大典這樣的類書了,也不太容易去從頭到尾通讀二十四史。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信息太多,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可能微博、微信就可以滿足我們很多人空閑時的閱讀需求。其中大量的圖文信息,包括視頻,差不多能夠應付我們對世界的好奇。所以對於當代文化的走向和發展的趨勢,我認為胡老師是站在前沿的,因為這本書立足於當代圖像文化語境,秉持書法形式自律的現代立場,著眼於書法首先作為「觀看」而非「閱讀」的視覺性與藝術性,揭示出章法問題對於當代書法形式研究與開拓的首要的戰略意義。在這個高度上,本書梳理了傳統章法圖式的嬗變,從哲學層面探究了章法構成的形式原理及其時空性質,細緻討論了章法的構成元素,並結合自身創作實踐,展示了當代書法創作中章法探索的豐富可能性。

現在書籍的出版是海量的,選書和判斷越來越重要。我在看書的時候,判斷一本書它的經典性質,我會想這本書它出來之後,它會不會對這個領域造成一些改變或者改善,如果這本書有可能影響這個領域,促之改變或者改善,那這本書就可能是經典的,至少是重要的。現在《章法研究》這本書才剛出來兩年,已經開始顯露出它的某種經典屬性了。獎項都是外在的。核心原因是因為書中有大量的乾貨,包括點畫造型、結體造型、空白造型甚至墨色造型、區域造型等等,怎麼認識,怎麼操作,以及怎麼處理組合與對比的關係,怎麼起承轉合,包括落款等等,都有很具體的討論和示範,有一種教科書式的引導作用,這個當然是很可貴的。那麼有這樣一本書,我覺得,將來的書法的整體藝術狀態就可能會有一些推進,因為很多人可以根據這些探索去感悟、去思索、去實驗,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系統很全面的引導。

而且我在想,後之視今,再過五十年,再過一百年兩百年,人們在談到這個年代的書法理論和比較系統的探索,他們會提到哪些著作,又會提到哪些創作、作品。儘管後人比我們今天要挑剔百倍,但是兩相比較,從系統的探索和引導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感覺,有這本《中國書法章法研究》和沒有這本書,對於今後的影響還是很不一樣的。

-------------------------------------------------------

我在這裡想順便提一下在章法研究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另外兩位代表學者及其著作。先說邱振中老師,和他的代表性著作《書法的形態與闡釋》。邱老師對於書法理論的貢獻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尤其對於很多以前模糊的現象、辭彙、概念,進行了比較清晰的現代的術語表達,其意義不亞於一場學術話語與方法的革命。《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初版於1993年,其中收入《章法的構成》一文寫成於1985年,這個在當時絕對是超前的,很多人讀完這篇文章興奮的不得了,有人甚至手抄全文。後來像石開先生這樣傲氣的藝術家,也很動感情地談到這篇文章帶給他的震撼,認為這是20世紀最傑出的一篇,因為「邱先生用最獨特的視角,來揭示一個大家都說不明白的問題,而且說得非常明白」,比如揭示甲骨文的奇異連接,「這個工作不是前人可以做的,哪怕孫過庭再世,康有為再世都無法勝任,這是要用一種特殊的眼睛去發現的」。他還感嘆說:「用技術性的語言來闡述中國非常模糊的理論,看似很簡單,但做起來非常不容易。我覺得中國藝術要是都能用技術性的手法來闡述的話,那我就覺得中國這個藝術就昭然若揭,但是藝術女神就會在暗地裡哭泣、悲哀,因為她的神秘被人家揭示了,顯得喪失了魅力。」

客觀來看,這篇文章用嚴謹的邏輯和分類,將空間劃分為字內空間、字間空間、行間空間,並用軸線原理與軸線圖,將一系列空間進行模型化和定量分析,從而對錶述神秘的「行氣」等傳統概念展開術語清晰的描述。在此堅實的基點上,文章對書法章法史作了縱貫式的考察,這樣一來,我們對各時期代表書家章法處理的個性特徵與時代貢獻,就有了相對清晰的把握。當然,直到今天,他的軸線圖模型與分析方法,你儘管也可以否認,可以批判或者爭議,但是你已經沒辦法避開這種方法帶給我們感知上的微妙影響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篇文章已經開始從兩個系統的層面討論章法問題,一是線結構構成的歷史發展,二是創作時線結構的建構過程。邱老師提出,從創作過程來看,一件作品的章法構成有這樣一些環節:點畫——單字結構——單字連綴——鄰行承應。作品中,所有線段的形狀、位置、尺度,都可以看作章法構成的基礎。與之相應,作為章法構成的有機成分,任一線段的出現與變動,都應該照顧到其與作品整體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繫,而傳統理論主要關照單字結構,在這一方面是有些局限的。

-------------------------------------------------------

《書法的形態與闡釋》一書的出版,既有對書法形式構成的系統研究,也有對書法有關現象的深刻闡釋,最重要的是為書法的形式構成建立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並運用它對筆法史、章法史、書法與繪畫基本性質的比較等等重要課題進行深入剖析,因此可以看作當代書法章法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在這本書2005年再版的封底,正好有沃興華先生的一句評語:「近二十年來關於書法本體研究最傑出的論著。」而接下來我要提到章法研究的第二位代表學者,就是沃興華先生。

如果說邱老師研究章法主要討論黑線(實)的空間規律的話,沃先生則更多發展了白空(虛)的各種變化與處理,傳統書法中一直深藏未露的各種章法潛質、可能性,至此基本浮出水面,當代書法創作的空間感知由此日趨精微、深入和全面。

沃先生對章法的思考始終伴隨著臨古與創新的藝術探索過程,因此,他的章法研究體現出兩個特點:一是相關理念不斷演進、調整、深化,二是以吉光片羽為主,散見於多本著述中,服務於不同時期的書法創作主題。但其理論關懷的核心,似可以總結為「形式構成」四個字。

2002年沃先生出版《書法構成研究》,書中認為,「書法構成的關鍵是空間分割,核心是對比關係」,並將構成的形式分為兩個大類:時間節奏和空間造形,其中,時間節奏注重筆勢(連綿),空間造形注重體勢(呼應),共同營造一種貫通音樂與繪畫的藝術效果。這一追求,對於習慣於傳統寫字思維的書家而言,不僅顯得前衛,而且更像是一種挑釁和反叛。也因此,那些與其學術理念血肉相連的創作探索,被很多人貼上「丑書」的標籤,不堪者甚至謾罵詆毀,群而攻之。靠著學養積澱以及獨立不遷的求索意志,沃先生在自己認定的方向上不斷深入思考、調整、試驗,並贏得了越來越多具有現代意識和共同藝術理想與追求的同道者。

-------------------------------------------------------

2014年,《論書法的形式構成——書法創作論之四》出版,書中專門辟出一章討論「形式構成的定義與發展的可能性」。作者相信,形式構成是一種正確的創作方法,在表現形式上與傳統相同,包括各種陰陽對比關係以及形和勢兩大類型,屬於繼承;同時,因為強調組合關係,加強了組與組、行與行、筆墨與余白的構成,「大大突破了傳統書法主要局限在點畫和結體內的構成,使書法藝術從文本式的轉變為圖式的,提高了視覺效果,符合時代文化,屬於是與時俱進的創新。」

在《形勢衍——書法創作論之二》一書中,沃先生談到傳統文本式創作的局限,「它強調點畫結體,對章法關心不夠,沒有將書法藝術的表現性充分展示出來」,相對而言,圖式的創作「在點畫結體之上,進一步強調章法,強調筆墨和余白的造形及其組合形式,將筆勢內涵擴大為時間節奏,將體勢內涵擴大為空間造形,豐富了書法的表現性,因此可以比較自由地寫出各種不同的風格面貌,充分和靈活地表現各種書法內容,使之與文字內容相結合。」

這段自白式的總結,其實很好地回應了1985年邱老師《章法的構成》一文中的一段理想預設:「線結構方面的創造才能,是指通過對傑作的學習,建立內心感受與各種構成的聯繫,創作時再根據心境而創造出各種新的構成。從原則上來說,任何特定的心境,都必須以特定的運動節奏和特定的結構來表現。」「這種境界,只有在對章法構成所有環節的融會貫通之上才可能達到。」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圖式創作不僅沒有否定文字內容,而且繼承古人書文合一的傳統,通過提高書法的表現性,更加有效地實現了這一傳統。」對比那些處變不驚、風格雷同的抄書式書寫,這本書結合豐富的創作實踐,強調圖式、章法、視覺效果的不同探索努力,確實對於文本式書寫的傳統有所超越,將漢字造形技法和文字內容的豐富風格表現能力,推向了一個新的時代高度。

-------------------------------------------------------

沃先生書中提到的余白,就是點畫黑墨之外的紙上空白,包括枯筆內、字、組、行、篇乃至紙邊等多個層次,這種余白的理論也是很現代的。胡老師在這些吉光片羽的基礎上梳理整合,增刪改定,形成體系,他和沃先生就像並肩作戰的戰友,一起努力把這個領域不斷推向前方,我覺得這點是挺讓人感佩的。我看到的是他們堅持探索的精神,以及對於傳統章法實踐的超越信念。其實,傳統不是不可能被超越的,如果沒有超越,傳統完全可能就在某個地方停止,沒有辦法發展下去了,說句玩笑話,可能我們今天還在慢悠悠地進行甲骨契刻,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當然在今天,或許這些討論還有有爭議的地方,但再過幾十年,上百年,它也可能成為後人眼中更大傳統的一部分。

就章法研究領域而言,三位先生前後積澱起來的貢獻,對已有的傳統已經是做到了一個拓展,如今我們對書法的理解,就不再僅僅是抄寫幾篇詩文那種文本式的理解,空間意識已經被拓展和深化了。我覺得這一點上,三位前輩他們的功勞是很大的,就是拓展了我們書法領域對空間的那種精微的感知。

因為時間原因,我再簡單說幾句對這本書出版印刷的感想。因為胡老師本人也研究哲學,所以他的文字很乾凈。我發現好的寫作者似乎都少不了一個哲學的閱讀背景,這樣他思考的問題比較系統,邏輯很清楚,語言文字很中肯很乾練。同時這本書的印刷很樸素,圖片很精美。大概十多年前,包括更早,中國大陸本土藝術理論類圖書,做的不夠講究,可能和印刷技術有關係,也可能是意識還沒到位,圖片的質量很不高。後來我看到巫鴻先生的幾本書,還有高居翰的那一套書出來,他們每一張配圖都非常的精美,可以看到清楚的細節並且加以討論,當時真是非常感慨。這些年大陸情況慢慢好起來了,我看到胡老師這本書的每一張配圖也都很精美,很用心。應該說這是我們藝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進步,就是學術著作印刷的時候,圖片的質量很高,對圖片的使用很講究,再不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很多圖片印得焦糊糊的,沒有學術意義,也沒有細節和美感可言。現在書里可以看到很多精微的細節,這個我覺得是非常棒的,無愧於這個圖像時代的發達技術與學術水準,也看得出榮寶齋確實是在用心做書。

楊頻君

久違清容,近來可好,感謝君對拙著的評論,

君對書法章法問題的深入思考讀後獲益良多。

祝創研雙豐

萬事順遂

抗美

-------------------------------------------------------

預定作品請添加閱目堂主微信洽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目堂 的精彩文章:

TAG:閱目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