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沒聽過「南僑機工」,就不算了解滇緬公路

沒聽過「南僑機工」,就不算了解滇緬公路

撰稿:姜濟晗

圖為2017年7月,雲南省畹町鎮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一名南僑機工的後代在肖像牆上尋找自己的父親。(圖片來自中新社 楊靜雯/攝)

雲南師範大學的夏玉清博士還記得,6年前,他受新加坡南僑機工歷史研究會邀請,在海外做的那場學術講座。

那天大約有300多名南洋華人來到報告廳。「講了幾個小時,沒有一人起身走動,好像唯恐錯過任何有關父輩的消息……聽到動情之處,有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身旁素不相識的人輕撫著他的背,柔聲安慰。」夏玉清回憶道,那情景讓他記憶猶新。

6年後,當地時間2018年5月3日晚,海外最後一位南僑機工李亞留在馬來西亞家中與世長辭。

修建之難:橫跨6座大山、5條大江

說到「南僑機工」,繞不開滇緬公路。它建於1937年12月,從中國昆明至緬甸臘戌,全長1146公里。其中,中國境內路段947.8公里,由中方修築。

滇緬公路示意圖。(圖片來自新華網)

修建之初,男壯勞力只有少量,更多的是婦女、老人,以及「很多很多的孩子」。由於修的是彈石路,要先挖出毛路,再鋪上沙石碾壓。石頭都是就近取用,附近河裡能搬動的石頭基本被搬光。此外,路基要用人拉著3-5噸重的石碾子滾壓,遇到下坡時,石碾子產生巨大衝力,很多躲避不及的勞工、孩子會被這「巨大石獸」碾壓而死。

在施工高峰期,工人多達5萬人,最高時達20萬。他們白天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到了晚上,男人們常常就在公路邊自己挖的土坑中過夜。

圖為搶修滇緬公路的民眾。(資料圖)

時任滇緬公路運輸管理局局長的談伯英感慨:「在綿延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的山間小道上,一條長長的、搬運石頭的人流,好像是螞蟻在搬運他們的食物,運動路線像是一條無限長的鎖鏈……」

最終修建成的滇緬公路,用「翻山越嶺」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據相關資料,公路西段穿越碧羅雪山、高黎貢山等6座大山,橫跨瀾滄江、怒江等5條大江。每當修建時碰到雨季來臨,路況就變得極為惡劣,氣溫驟降,沿途不斷有人死亡。

運輸之急:滇緬公路通了,卻沒有司機

南僑機工,即「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1938年8月,滇緬公路提前修成通車,但因山路崎嶇險峻,必須要有熟練的機工才能勝任運輸任務。政府雖然在各省份招募機工1000多名,但遠遠不夠調配。

當時,中國海運交通線被完全封鎖,粵漢鐵路和滇越鐵路等幾條陸上交通線被截斷,幾百萬軍隊所需的武器裝備、維持經濟運轉所需的各種物資、內遷到大後方的民眾所需的基本消費品,都依賴滇緬公路運進來。

運輸抗戰物資的軍車行駛在滇緬公路上。(資料圖)

「勇者無懼」,圖為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駕駛的車輛模型。(圖片來自華輿 欣予/攝)

檳榔嶼華僑賑災會建立抗戰殉職機工暨遇難同胞紀念碑揭幕紀念歌歌譜,圖片攝於馬來西亞檳城孫中山紀念館南僑機工紀念展廳。(圖片來自華輿 欣予/攝)

1939年2月到9月,在新加坡僑領陳嘉庚先生的號召下,超過3200名南僑機工回到中國,從事滇緬公路的運輸和汽車維修等工作。憑藉熟練的技術加上機智、勇敢,戰勝了種種艱難險阻,南僑機工出色地完成了運輸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戰期間,通過滇緬公路運進的軍用、民用物資近50萬噸,包括汽油、槍彈、輪胎、汽車、麵粉、醫療器械及藥品等。

圖為2015年9月8日,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內司司長王萍為關萍、翁家貴、羅開瑚三位南僑機工頒發紀念章。(圖片來自中新社 任東/攝)

被日軍轟炸22次的「功果橋」和「惠通橋」

為了切斷這條「補給線」,日本軍隊設立「滇緬公路封鎖委員會」,調集100多架飛機,集中轟炸滇緬公路上的主要橋樑。

從1940年10月到1942年2月,日軍出動了400架飛機,重點轟炸瀾滄江上的功果橋和惠通橋,前者被炸16次,惠通橋被炸6次。

汽車從修復的惠通橋上通過。(資料圖)

好在兩座橋樑利用山勢地形,隱蔽巧妙,在多次轟炸中命中率並不高。在施工中,工作人員已留下站樁,用來搭建浮橋。當橋樑被炸中時,民工迅速搶修,幾小時內就可重新通車。直至1942年5月日軍佔領之前為止,滇緬公路無法通車的時間,總共只有13天10小時15分鐘。

期間,在日軍戰機的反覆轟炸、熱帶疾病的肆虐,以及意外事故頻繁發生中,有1000餘南僑機工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長眠於中國西南這片土地上;有1000餘人抗戰勝利後返回了僑居國;其餘的留居中國自謀生路。

南僑機工回國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林曉昌說,滇緬公路是民眾「用手摳出來的」,南僑機工在路上創造了世界駕駛運輸的奇蹟。

離惠通橋不到500米是滇緬公路上著名的「老虎嘴」,這也是中國境內,老滇緬公路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如今還在使用中。

而今,滇緬公路在緬甸境內的部分,許多路段只是簡單翻修,人們可以看到當年的原貌。中國境內部分,卻已被泊油路所替代,唯一留下的,是位於雲南龍陵縣最後70多公里的一段舊路。

出臘戌往南20公里處,是當年從撣邦高原下來的大彎道。如今,這裡依然是中緬陸路貿易的重要通道。只是當年路兩邊的樹林,已被當地百姓刀耕火種,變成了大片種植地。(以上三圖來自sina)

而今,滇緬公路在緬甸境內的部分,許多路段只是簡單翻修,人們可以看到當年的原貌。中國境內部分,卻已被泊油路所替代,唯一留下的,是位於雲南龍陵縣最後70多公里的一段舊路。

2016年,雲南省政協委員建議,將滇緬公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條曾被3000多名華僑用生命守護的滇緬公路,能留住最後的影子嗎?

題圖來自sin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妄圖給中國「潑髒水」,中國大使回擊被贊懟的漂亮!
2018年中國「最貴在世國寶藝術家」 TOP 10 都在這裡了!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