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樣的爸媽,我真的不想要

這樣的爸媽,我真的不想要

「從我記事開始,他們就一直吵架打架,有一次把電視都砸了,很大聲,所有鄰居都知道。我很害怕,不敢出去。」

----我的朋友小A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一個孩子的人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幸福的家庭能讓孩子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熱情,而不幸福的家庭卻往往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前幾天和朋友小A聊天時談到不幸福家庭對孩子的傷害這個話題,於是小A跟我說了她父母的吵架經歷和她的感受。

小A的爸爸和媽媽是「奉子成婚」的,原先兩家人都不看好兩人交往,但因為小A的媽媽懷了小A,所以才決定要結婚了。

婚後小A的爸媽在生活上出現了各種分歧,吵架也就成了家常便飯,吵得凶時兩人甚至動起手來。面對父母的激烈衝突,小A從未上前阻攔,只敢躲在房間默默地蜷在被子里哭。

內心害怕

「從我記事開始,他們就一直吵架打架,有一次把電視都砸了,很大聲,所有鄰居都知道。我很害怕,不敢出去。」小A說。

許多父母吵架時滿腦子就是自己的委屈和對方的不滿,只想著怎樣痛快怎麼罵,而沒有考慮到在一旁的孩子的感受。

在《奇葩說》里有一期講單親媽媽,董婧說,她小時候被同學欺負。有一天她渾身泥點子回到家,爸爸媽媽卻沒有一個人注意到。因為他們每天腦袋裡想的都是要怎麼和對方吵架,怎麼能吵贏這場架。

這時孩子在一旁聽著兩人的激烈言語,內心會害怕、慌亂、焦躁不安,會失去安全感,出現「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類似的想法。而年幼的孩子也不敢上前去阻攔勸說,只能躲在房間里偷偷地害怕哭泣。

在一則芬蘭的反酗酒公益廣告《孤兒院》中,孩子在面試四組家庭來選擇理想的家庭。

第一組父母,爸爸在看書、媽媽在打掃衛生,他們看上去很有教養;

第二組父母,正在就餐,歡聲笑語;

第三組父母,樹下散步,媽媽很漂亮,爸爸看上去很有愛。

第四組的父母,媽媽酗酒,爸爸大吼,而家裡凌亂不堪。

GIF

前三組家庭都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幸福,所以孩子面露微笑。而第四組家庭則是讓人感到家庭的不和諧和父母的衝突,所以孩子看到後立刻變得害怕、茫然、不知所措。

可想而知,當孩子處於一個不幸福的家庭,多次經歷父母的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時,內心的害怕與不安。

傷害最大的是孩子

小A跟我說,有一次她媽媽跟她聊天時小A說:「你還記得有一次你們吵架時,我坐在地板上哭不肯起來嗎?」她媽媽愣了一下說:「那時候你才幾歲啊?這還記得?」

有些父母認為父母吵架對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沒什麼傷害。「孩子這麼小,怎麼會記得吵架什麼的,長大就忘了」,「當時孩子那麼小,哪懂得什麼是吵架。」

但實際上,孩子對父母的關係是極度敏感的,對於父母吵架這些負面的經歷孩子可能會記一輩子。

正如心理學家Cummings所說的,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以此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是安全的依據。

即便是沒有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孩子們也能從父母閃爍的眼神、皮笑肉不笑的臉上看出端倪。越小的孩子目睹父母爭吵和暴力就越不安。

嬰兒時期,會很恐懼、害怕,常常會無緣無故地大哭。

幼兒時期,會感覺很自責,因為他們覺得父母關係差是因為自己。

童年時期,會很自卑,而且覺得自己被遺棄了!

即便是成年子女,對父母間的衝突仍然非常敏感。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寫道:「看到父母吵架,我衝出房屋哭得淚流滿面,像我小時候一樣,那一年我34歲。

錯誤在父母而不在孩子

大概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吵架時都會有這些話。

「離婚,馬上離婚。」

「要不是因為孩子,我早就跟你離婚了」

「你說,我倆離婚你跟誰?」

小A說每次她爸媽吵架都會在她面前說對方的不好,她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她媽媽吵完架就經常會質問責怪她,「 別人家孩子,爸媽一吵架孩子馬上就出來幫媽媽,你怎麼就不會?」「別人家的孩子,爸媽吵架孩子會出來勸爸媽和好,你怎麼就不會?」

面對這樣的質問,小A常常感到無奈。對於自己的存在她總是覺得十分的愧疚,「如果不是因為我,他們當時就不會在一起了;都是我不好,總是害怕地躲在一旁,不敢勸架。」

但從來沒有人跟她說,這所有的錯誤都不是她造成的,她沒有義務沒有責任更沒有能力去承擔這些錯誤所造成的後果。

GIF

「每次吵架我媽都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我總在想,是啊,為什麼不離婚呢?我大概是最希望看到他們離婚的人了。」小A說。

很多關係已經瀕臨破裂的父母都美其名曰為了孩子才不離婚,於是他們持著「為了孩子湊合過日子」的想法,反而把讓日子越過越糟糕。

這個時候,婚姻變成了枷鎖,捆綁著不再相愛,矛盾重重的兩人,也桎梏著孩子。

Amato(2003)的研究結果顯示,多年父母不和的子女幸福感遠低於離婚的子女幸福感,當離婚能結束一個喪失功能的家庭時,子女的幸福感幾乎不會下降。

所以說,已經滿是矛盾衝突的父母,就不要為了所謂孩子的幸福而保持名存實亡的婚姻關係,這種「以愛為名」的做法只能適得其反。唯有兩人分開,三個人各得其所,孩子才能獲得正常生活的能力。

影響孩子的身心

父母的衝突對孩子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

我在「知乎」中看到網友的回復中說到父母吵架對孩子的生理健康造成的傷害。

在《你的經歷是怎樣塑造你的生理體征的?》(How your biography becomes your biology)一書中,作者介紹到,長期生活在惡劣的應激壓力環境中,會改變個體的大腦結構,影響個體對於外界事物的加工模式,甚至身體怎樣反應(激素產生水平、心率等等)。

所以,童年逆境可能從一開始就在改變人的大腦,從而改變個體對於壓力應激(stress)的易感性(vulnerability),使人在以後會更容易受到身心情緒上的困擾。

經常面對父母衝突的孩子在心理方面也常常具有以下這些特點。

1、缺乏安全感,敏感

「我呆在房間里,只要聽到他們大聲說話就會緊張得不行,生怕他們又吵架。」小A說。

父母經常吵吵嚷嚷,甚至大打出手,這讓孩子對父母的愛患得患失,也時刻擔心著父母在某一天會分開或者不要自己了。就算成人之後也會對許多東西患得患失,不敢輕易爭取。

2、感情淡漠

很多人都會說到,當父母吵架的時候,覺得在家多待一分鐘都是一種煎熬,恨不得立刻逃離。當一個家庭失去了本應有的溫暖和幸福,人對這種親情也不會抱有過多的希望。與父母之間也很難做到親密相處,甚至很多時候是不願意回家的。

小A就有跟我說,她很開心高中上的是寄宿學校,可以一個月回一次家,到了回家的時候也可以不回去,比起回家她更喜歡待在學校。

從小就目睹父母吵架的孩子,或多或少對感情比較淡漠,不喜和陌生人交往,難以向人敞開心扉。就算表面上看似樂觀,可真正走進內心的人寥寥無幾。

3、不會正確表達情緒

我在「知乎」上看到有網友提到這一點:不會生氣,也不會吵架,小心翼翼,察言觀色。

這個「不會」有兩重意思,一是不會去和人計較,二是不懂得如何去表達。有人說,從不敢朝人發脾氣,即使人家玩笑開的有點重,自己內心明明很生氣,可就是不敢表達出來,因為不敢和人有衝突,害怕吵架的緊張氣氛,更害怕互相傷害。

因為從小目睹父母的爭吵衝突,總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所以小心翼翼不敢出聲,希望自己就這麼乖乖的能彌補家庭的平和。所以長大後遇到事情也還是希望通過退讓、妥協來換取一份平和。

痛苦不是人生的標籤

小A跟我說自己的經歷時始終是保持微笑的,我實在很難將面前這個看起來樂觀爽朗的女孩和那個只能自己躲在被子里哭的小女孩聯繫起來。

小A說,其實她至今都還是很難擺脫這段陰影,內心的敏感、自卑、社交恐懼仍然存在,只不過她不願讓這些負面的東西不斷腐蝕的自己的內心,更加不願讓這些標籤成為自己止步不前的一種自我安慰。

「不是每個成長在不幸福家庭的孩子都必須要自卑到極點,社交恐懼到沒朋友的,不是每個人都要被這些性格缺陷來定義自己的人生。」小A說。

最近我有看到很多的文章都有提及「階層固化」這個概念,比如「寒門難出貴子」「條條大道通羅馬,可有人就生在了羅馬」等等這種話,都在鼓吹「階層」對個人成長的局限,父母對下一代的影響。

可是就算外在的環境多麼的惡劣,就算家庭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提供很好的幫助,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努力地去生長,去前進,而不是一味地去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最後我想說,就算你因為家庭遭受了許多的痛苦,但請不要讓痛苦成為你人生的標籤。

作者:Ray

排版:Ray

青芒推送於每周二、四、六22:00左右發送

喜歡本文的話可長按下圖識別,讚賞作者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芒 的精彩文章:

你說你說我們要不要在一起
為什麼外國人不擔心上火?

TAG:青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