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去在意孩子的成績。你也會這樣嗎?
作者 |佚名
編輯 | 楊華 王朝燕
來 源 |怡和心理
導讀
家庭關係
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
家會生病,父母也會生病
但別只讓孩子吃藥
主播:郭麗華(家庭教育志願者)
01
有位來訪者說:「她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樣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才能活得更精彩更快樂,所以當務之急就需要從孩子的學習抓起。」
但接觸了心理學的她又在意識層面知道:對於孩子的成長,心理健康和快樂更重要。
儘管如此,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去在意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成績高低總能牽動她的心。
如果孩子成績好,
就好像什麼都好。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
她就會陷入不安的狀態,
會出現各種擔心:
從擔心孩子的成績,
到擔心孩子未來的就業,
在社會上是否能夠生存等等。
表面上,這份不安是在擔心孩子未來的生存。儘管她的孩子還在念小學,而這種擔心卻已經考慮到孩子就業和生存的問題。
這似乎是在表達:如果成績不好,孩子的未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再深層一點去看:如果孩子的未來沒有意義,似乎自己也找不到存在的意義了。
心理學家萊茵提出了一個辭彙:存在性不安。意思是:沒有完整的自我存在,或者說沒有真實穩固的身份性與自主性。
這種不安,會驅使我們去抓住一些東西,控住一些東西,我們才會覺得舒服。
但如果有存在性不安的人,不去面對自己這些部分,就會不停的投射、強加在別人身上。
這種問題,在親子關係中,尤為常見。
02
當我們不能確定自己的存在時,就會通過拚命抓住別人來證明自我的存在。如果嬰兒不能與父母建立情感的鏈接,就會陷入到存在性不安的情緒當中。
不安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存在了。同時,不安的情緒會驅使我們抓東西,就像落水的人,去抓救命的稻草。
而孩子往往就成了父母的救命稻草。
最常見的:是父母只在意孩子的學習和成績,不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只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去做。
在意孩子的情緒,是把孩子的感受放在首位。
這樣的孩子,往往更能夠尊重自己,更能構建真自我。
但只在意孩子的成績、在乎父母所期待的、要求的部分,也就是說,父母無法看見真實的孩子,也看不見孩子的情緒、想法、需要。
這樣的孩子,往往也會由此產生存在性不安。
這會讓孩子構建一種假自我,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高興,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
只有別人高興、認可,自己的存在才被確認。
別人不高興了,自己的存在就瓦解了。
如此惡性循環,無法停止。
這樣的人似乎永遠都很忙,他們在別人安排的世界裡忙的團團轉:因為如果自己不優秀了,成績不好了,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了,自我也就不存在了。
因為存在性不安,我們很難和事物建立深刻的關係。而深刻的關係,會有很多真實的感受。
試著學習與孩子建立更深刻的關係,試著去看到對方的感受,試著全然地去感受當下。
這些感受最後也會回饋到自身,成為你的一部分,一樣可以成為我們存在的確認。
親愛的父母,親愛的小孩,請嘗試著:擁抱你的不安,活出你自己。
當你開始試著探索內在真實的自己,你會發現: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


TAG:中華家庭教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