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拒絕已有模式:法國杜尚獎提名藝術家作品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拒絕已有模式:法國杜尚獎提名藝術家作品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開幕式現場,法國使館文化參贊羅文哲(Robert Lacombe)致辭

2018年5月14日下午4時,「融——法國杜尚獎提名藝術家作品展」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層大廳舉行。作為本年度「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活動,本次展覽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法國駐華大使館、法國國際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共同主辦。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袁駟,法國使館文化參贊羅文哲(Robert Lacombe),法國國際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ADIAF)秘書長卡羅琳·克拉布(Caroline Crabbe),策展人傑羅姆·桑斯(Jér?me Sans),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杭侃,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馬賽等中外嘉賓、參展藝術家、清華大學師生等近200人參加開幕式。羅文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楊冬江、傑羅姆·桑斯、卡羅琳·克拉布、袁駟先後致辭,開幕式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主持。

法國國際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ADIAF)秘書長卡羅琳·克拉布(Caroline Crabbe)

呈現當代藝術多元化趨勢

「融——法國杜尚獎提名藝術家作品展」展示了10位獲得馬塞爾·杜尚獎提名的藝術家的作品。整個展覽如同一部短篇小說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它既強調了東西方之間的二元對立,又體現出當下藝術創作的多元化趨勢。展出的作品既有普世性,又兼具自身的獨特性。此外,展覽還凸顯了文化交鋒的主題,更傳遞出一種理念:藝術可以在世界各大洲之間遊走和流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以透過多樣化的視角審視藝術的廣闊範圍。

馬塞爾·杜尚獎由法國國際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於2000年設立,致力於推廣法國當代藝術,如今已成為世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家級獎項之一。近二十年來,該獎項每年頒發給一位在法國工作或居住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卓越成就的當代藝術家。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來自歷年杜尚獎的提名藝術家,其中,部分提名藝術家同時也是獲獎藝術家。他們創作的作品完全超出了當代藝術的現有分類,將內省的情感經驗和外部的豐富環境相融合,構建了一個對碎片化隱喻的世界,體現出當下藝術創作的多元化趨勢,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全新的建議和全面的視角。

展現藝術家獨特的藝術探索

展覽中,10位藝術家的作品分別位於其專屬的「環境」之中。這些藝術家們關懷世界,同時以批判性、顛覆性和烏托邦精神介入這個世界。有些展示空間完全出自藝術家本人的構想,成為他們的創作或所構建的世界的延伸,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他們藝術探索的成果。

卡德爾·阿提亞作品《環理論》

藝術家卡德爾·阿提亞大量採用轉移和回收的方法來揭示社會中的問題,通過裝置、視頻、文字和攝影構建起豐富多樣的系列作品。他從人類學的視角研究邊緣性、無根性和他者性,在無盡的往複中,引領我們踏上一段連接私密與普世的旅程。他的《環理論》就是參考了宇宙環理論而創作出的大型雕塑裝置。

達維徳·巴律拉《被埋葬的繪畫》

達維徳·巴律拉是一位擁有多重身份的藝術家(造型藝術家、製作人、音樂家、作曲家),他通過視覺、造型、音響和電子裝置將各種藝術類別融為一體。他的作品以實驗的形式呈現,保留了許多偶然性因素,隱喻了一個詩意的世界。如《被燒焦的繪畫(中間被燒焦)》,一部分由燒焦的木頭碎塊拼接而成,另一部分則體現了用焚燒過的木頭在布面上摩擦產生的痕迹。

尼爾·貝盧法作品

尼爾·貝盧法以融合視頻、雕塑和繪畫的裝置作品著稱。他以無序的碎片化方式表現了對歷史的書寫和當下權力的再現。他的作品營造出一些看似沒有邏輯的氛圍,剖析流行文化的符號,動搖了這個由圖像構成的世界。透過他的批判眼光,展覽中那些「低科技」「手工製作」的作品完成了策略和語境的轉換。

米爾西亞·坎托爾《雙彩虹》

米爾西亞·坎托爾的作品也體現出對普世和諧的追求,她的作品激進且微妙,將神秘主義、倫理學和美學交織在一起,其靈感來源於不同的知識領域、傳統習俗和社會文化。藝術家對形式的探索表現為一系列象徵符號,並對其進行新的闡釋以此建立自己的體系。如《雙彩虹》,帶刺的鐵絲和藝術家的指紋勾勒出一道(象徵和平的)彩虹。

拉蒂法·埃沙克赫《Tkaf》

拉蒂法·埃沙克赫是一位出生於摩洛哥的法國藝術家。她的作品堅定而精巧,通過質疑歷史的概念和進程,探索政治與社會文化現實之間的聯繫。拉蒂法·埃沙克赫善於創作裝置或進行空間布局,並將個人的、文化的、歷史的和社會的東西與空間融合在一起。她的作品《Tkaf》是一個由磚塊和血色顏料組成的裝置,重現了藝術家對一次摩洛哥之旅的記憶。

萊安德羅·埃利希《精神分析學家的辦公室》

萊安德羅·埃利希建築般的作品採用了鏡像、雙重背景和錯視效果來改變對現實的感知,創造出非同尋常的空間。這位阿根廷藝術家通過轉換城市環境中的平凡元素來吸引路過者,從而影響公眾的潛意識。《精神分析學家的辦公室》細緻入微地再現了精神分析學家的辦公環境,身處這個虛幻的裝置就好像進入了另一「時空」,參觀者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

洛朗·格拉索作品

洛朗·格拉索作品的核心主題同樣是現實與虛構、夢境與幻念之間的界限。他的創作結合了大量敘事手法、幻象和時間錯位,用來質疑我們與歷史、疑慮和不確定性之間的關係。他對「看」這個行為的意義非常感興趣,眼睛這個圖案貫穿于格拉索的創作中。他的作品《無題》呈現了一隻幽靈般藍色光暈的霓虹燈眼睛,它照亮了整個空間。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和哈利爾·喬雷吉《彌撒圈》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和哈利爾·喬雷吉《記住這光芒》

黎巴嫩藝術家喬安娜·哈吉托馬斯和哈利爾·喬雷吉二人的創作遊走於紀實和虛構之間。兩位藝術家以一種實驗性手法,對以戰爭為標誌的時代現象進行了改變和重塑,通過表現戰爭和社會動蕩而營造出一種詩意化的廢墟。如影像《記住這光芒》,在大海深處出現了被戰爭淹沒的城市、軍用車輛和其他奇怪的廢墟。這部影像邀請參觀者探索不同尋常的知覺領域。

巴爾德萊米·托果《瘋狂城市》

巴爾德萊米·托果是一位在素描、雕塑、視頻、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之間切換自如的藝術家,他在作品中呈現出不同性質的材料之間的聯繫,其靈感源於自身經歷、旅行和偶遇,探索人類情感和生、死、苦、樂等普世主題。《瘋狂城市》就呈現了異想天開的「城市」景象,參觀者的想像力和身體遊走在棋盤狀排布的非洲地毯上以及十件大型木雕像中,令人聯想到藝術家的祖國喀麥隆。

王度《內科》

王度的創作包括富有趣味性的巨大雕塑和裝置,以批判的目光看待媒體系統和消費社會。他的雕塑由各式各樣拾來的或特別製作的物件構成,探索了操縱現代媒體系統的可能性。王度認為,媒體源源不斷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流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塑造成了「後現實」:一種混合了真實的世界和媒體製造的世界。他採用隱喻式的醫學術語來反應當代世界,如《內科》就改變了貓和老鼠的權力關係。

激發更多思考與體驗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作為中國百年名校的博物館,自2016年9月開館一年半以來,始終秉持清華大學「人文日新」的精神,追隨學校建設「雙一流」大學的目標,踐行博物館「內外交流、資訊傳播,涵養新風、化育菁華」的建館理念,陸續舉辦了多場國內外高品質和高水準的展覽,既研究和呈現了國內經典傳統藝術,又引介和策划了國外經典藝術流派及藝術家大展。

本次「融——法國杜尚獎提名藝術家作品展」聚焦國際當代藝術領域,展現國際當下藝術的潮流和趨勢,將為觀者帶來一個完全與眾不同的藝術世界。期待本次展覽能為校內師生、社會大眾以及中國的當代藝術群體帶來新的思考和體驗。透過當代藝術的新型思維模式,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從藝術的角度深入理解和體驗我們當下的社會與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抖音整頓微視復出 短視頻江湖再起波瀾
特朗普簽署1.3萬億美元政府撥款法案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