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家族300餘年初心不改,17代人為名將守墓,其忠義之舉感天動地

此家族300餘年初心不改,17代人為名將守墓,其忠義之舉感天動地

在北京東花市斜街52號有一座祠堂和墓地,它供奉的是明朝抗金英雄袁崇煥。1952年,這座著名的袁崇煥祠被北京規劃局列入了遷移的名單,如果不出意外,它將徹底從北京市區消失。

此家族300餘年初心不改,17代人為名將守墓,其忠義之舉感天動地

所幸在佘幼芝的請求之下,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等四位著名人士聯名上書毛澤東主席,希望將袁崇煥祠墓給予保全。毛主席批示北京市彭真市長,同意將袁崇煥祠墓予以保護。因此,袁崇煥祠墓不但未遷,北京市政府還撥款修飾。

讓人們感到疑惑的是,佘幼芝這位普通的市民為何會對袁崇煥祠墓如此上心呢?原來這背後卻隱藏著一個家族的一段心酸史。

袁崇煥是明末名將,在遼東督師時有力地抗擊了後金內侵,而且在天啟六年(1626年)寧遠一戰中大挫後金八旗鐵騎,清太祖努爾哈赤也在此戰中被炮火擊成重傷,不久後去世。然而,崇禎皇帝卻輕信讒言,給袁崇煥安上了叛國的罪名,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京城百姓廣受蒙蔽,指忠為奸。

此家族300餘年初心不改,17代人為名將守墓,其忠義之舉感天動地

在袁崇煥之前,有岳飛被殺,文天祥被處死,就在大明朝也有于謙被冤殺。但是他們三人的死至少都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同情。可是袁崇煥連最後這點可以寬慰的資本都沒有,在他死後的數十年,他仍舊背負著恥辱的罵名。

如今,在袁崇煥的墓園裡,可以看到一大一小兩個墳墓,大的墓碑上書「有明袁大將軍墓」,而小的卻是一塊無字墓碑,這就是佘幼芝先祖的墓。

佘家先祖的名字已經無從考證,但後人都以佘義士相稱。佘義士原本是跟隨袁崇煥多年的一位奴僕,袁從煥被處死後,他冒著滅門誅族的風險偷偷將懸掛於旗杆上的袁崇煥首級取了下來,並埋於自己的後院之中。

此家族300餘年初心不改,17代人為名將守墓,其忠義之舉感天動地

自佘義士偷走袁從煥的首級後,就辭官不做。臨終前他給後世子孫留下了遺訓:一是不許再回廣東老家,二是不許做官,三是要世世代代為袁將軍守墓,並囑咐家人死後將他埋在袁崇煥將軍的身旁。從此,佘家後人開始了對袁崇煥墓的秘密守護,直到乾隆年間,守墓才轉為公開,他們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文革時期,為袁崇煥將軍守墓的佘家人被迫從北京搬走,此後便失去的音信。於是,守墓的重任便落到了佘幼芝的肩上。文革結束後,佘幼芝決定不惜代價,恢復祖先守墓的事業。

數百年寒暑滄桑,佘家17代人生生死死,可是為袁從煥將軍守墓的遺訓卻世代相傳,守護袁將軍的英靈成為了佘家每一代人生存的信仰。中國自古以來對英雄都心存敬仰,這種對諾言的信守在佘家人上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此家族300餘年初心不改,17代人為名將守墓,其忠義之舉感天動地

佘家這種「忠義」溫暖了中國人的心,17代人用生命來安慰歷史,守護信仰。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依靠的就是這千古忠義之氣。如今,袁崇煥祠已是北京是文物保護單位,佘家後代終於可以告慰袁崇煥將軍的在天之靈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雍正地宮被挖到一半時,一考古專家到現場看了看說:這陵還挖不得
大清唯一的旗人狀元,仕途卻極為不順,時人稱:除了不貪別無所長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