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秋人:想看看在這條文脈上是否還有可能性

王秋人:想看看在這條文脈上是否還有可能性

GIF

王秋人

WANG QIUREN

原名王丕,1966年生於上海,職業畫家,元社成員,北京樂器協會古琴學術委員會理事,江西省古琴協會顧問,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

個展:

1988 《王丕現代水墨作品展》 (上海)

1989 《王丕現代水墨作品展》(德國漢堡)

1992 撰寫《圓明園藝術村自由藝術家宣言》

2007 心境·王秋人山水作品個展》(濟南)

2009 《出走與回歸·王秋人藝術作品展》(北京太和藝術空間)

2012 《山水的意志·王秋人第二回個展》(北京798太和藝術空間)

2016 《東方遇見西方—王秋人水墨個展》紐約

2017 《山水的意志.王秋人藝術作品第三回展》北京清秘閣

2017《山水的意志.王秋人水墨台北展》中國台北華山紅館

2017《菩提與逍遙——王秋人、樊洲雙人展》,麗禾藝術空間,深圳

2018《自由的尺度——中國當代水墨走向歐洲》,卡薩雷斯博物館,義大利

畫集出版:

2004 當代中國美術家·山水卷《王秋人畫集》

2009 《澹然無極——王秋人作品集》

2012 《山水的意志——王秋人作品集》

2013 《典雅·中國當代工筆畫名家作品系列》(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4 《雅韻·中國畫的傳承與超越》(河北美術出版社)

想看看在這條文脈上是否還有可能性

——王秋人訪談

庫藝術=庫:中國山水畫有著漫長的歷史和眾多的經典,還留給當代人多少空間?

王秋人=王:現在當我重新再想這個問題時,發現這個空間實際上是非常小的,幾乎已經沒有空間了。中國藝術家每往前突破一步都很辛苦很累,這跟大的意識形態,整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狀況都有關係,讓人很糾結,很沉重,不放鬆,沒有自由享受藝術,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狀態。

我們面對的現實是,不管老百姓還是藝術家都很累,明清文人還可以隱居起來自給自足,現在這種生態已經完全喪失了,「文人」只是一個標籤,沒有真正實質性的內容。這實際上已經不只是藝術家個人的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只能如此。

也有人認為真正的藝術家在何時何地都是可以有所表現的,比如說捷克的昆德拉,前蘇聯的索爾仁尼琴等,但這些藝術家都是直接以意識形態作為其創作和批判的材料,但是不同類型的別的藝術家呢,是否還有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和養料呢?

庫:您的作品比起傳統的山水畫已經走出很遠了,但它與傳統仍然保持了某種程度上的鉤連。這又是為什麼?

王:這是從一開始不知不覺就已經選擇的,就像從小就吃大米或者饅頭,這個習慣無形當中就已經進入了你的身體,融在血液之中。我也不像有些畫家對傳統那樣糾結,陷在筆墨和筆法之中不能自拔,但也不想把傳統徹底扔掉。還想看看在這條文脈上是否還有可能性。

庫:我把您的創作稱之為一種「溫和的創新」,即一方面與傳統仍然有關,另一方面在細節上與內部做了很多的轉換。

王:我現在也只能在這個基礎上深入下去,順其自然,往深度里挖掘,這是一種可能性。具體會怎麼樣,現在還說不清楚。我也跟很多人交流過,有的人認為西方人不懂中國畫,也有國外的朋友認為我應該變得更當代一點,但說實話我也不清楚這個所謂「當代」的具體所指。各種說法很多,還是走自己的路吧。

中國畫確實是窮途末路了,現在甚至比上世紀 80 年代更窮途末路。這是大環境造成的,個人的聲音得不到尊重,但藝術恰恰最強調個人,所以這對於藝術的傷害最大。

庫:那也只能寄希望於個人的突圍了。

王:個人是逃不脫大環境的。我現在的畫如果沒有一個全球化的背景,就在中國這個空間內好像已經不錯。但是這種學習的途徑可能是有問題的,比如西方人就很好奇,為什麼董其昌臨摹顏真卿的書法就能變成傳世作品,也就是臨摹轉化為個人重新闡釋的藝術作品了。這是東西方藝術上、思維上、觀念上、想法上的巨大不同。

有人說「全球化」是一個圈套。這是一種沒有文化自信導致的文化焦慮的表現。文化與藝術都是人類社會共有的財富,中華文明本身也不是獨立誕生的,而是受到眾多外來文明的影響再發展而成的。有人總是希望我們帶著別人跑,這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很可笑的一面。

庫:您現在仍然要變的動力是什麼?

王:我這個人是受不了一成不變的。我覺得我骨子裡還有變化的要求,畫著畫著自然就變了。現在在傳統的參照系裡我是足夠了,但如果打開傳統這扇門,放在另外一個參照系裡會怎樣,成立不成立?當然越變難度越大,但未知性多一點,可能性也就越大一點。總之還是順其自然,不要刻意,有這個意識就可以了。

丁酉雲山系列 75x48cm 紙本設色 2017

開放的心態,自由的意識

文/ 王秋人

中國國畫的內部分類,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相對於西方,中國人對學科建設並不細緻,何以在中國繪畫史上,到唐代開始中國繪畫基本形成了以山水,人物、花鳥三大形態?我們繪畫史的傳承和師承、以及當代的藝術學院教育都這樣按部就班的傳播著,或許,在相當長的時間空間里,這代表了中國文人的哲學觀,自然觀,代表了他們對世界、對人類、環境、以及對政治的態度有充分的適宜和合理性……

可是,今天經歷了二十世紀,更為廣闊的巨變已經在等著我們……我們的時間和空間以及當下的信息時代以及未來馬上到來的智能時代或許還有……一定有更令人驚嘆的後智能時代,我們的意識形態、文化形態、人的自覺意識等,再縮小到傳統水墨系統如何適應時代的巨變。

丁酉雲山系列 280x205cm 紙本設色 2017

或許,山水、人物、花鳥的分類的限制和教條已經不能適應傳統水墨的當下發展,傳統水墨的筆墨趣味是否應有更高的價值參照?我個人覺得我們的傳統系統相當於西方的印象派誕生前的時段。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打破這種分類的思維更重要,中國傳統水墨系統無論從分類、材料,藝術語言等……是否應該有更開放的心態和自由的意識覺醒。

丁酉雲山系列 205x70cm 紙本設色 2017

我有時會思考,在魏晉時期何以會形成山水畫以及後形成的文人山水畫系統,以及圍繞這個系統思想理念以及到明清兩代被形而上學化的筆墨技術,中國至秦以後至魏晉的政治專制給士大夫文人帶來嚴酷的社會環境,竹林七賢中極富個性的嵇康死於司馬政權的黑暗,別的文人大多不得不屈服於殘酷的現實而逃避于山林之中,沉醉於音樂藝術詩詞歌賦之中,這個時期也是中國山水詩歌的形成和成熟期。

丁酉雲山系列168x58cm紙本設色2017

所以,山水畫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中成為文人逃避政治黑暗寄託心靈的安全場所,經過幾百年的衍化發展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藝術價值系統,和西方藝術思想的發展邏輯是非常不同的。

丁酉雲山系列 55x45cm 紙本設色 2017

明清兩代文人藝術家承襲了唐宋元的文人思想和思維,在藝術上並沒有更高的突破和發展,更以書法的過度介入繪畫而使之前建立起來的中國傳統水墨畫豐富的語言和高超的繪畫技藝逐步走向衰弱。

而近代西方藝術家似乎更好地理解了東方藝術的真諦,他們並不被材料和筆墨技藝所束縛,反而在油畫或近代發展起來的架上以外的材料上把東方語言和思想表現的淋漓精緻,所以,我以為中國傳統水墨系統內的藝術家應該放棄所謂已經僵化的,甚至是反動的舊文人化思想,逐步在繪畫語言上更自由和開放地理解和發展傳統水墨藝術。

丙申雲山系列 55x45cm 紙本設色 2016

《水+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

正式開始發售

一本以亞洲範圍為核心的當代水墨文獻圖書

400多頁彩色高清特種紙印刷,帶來全新閱讀感

收錄亞洲最富代表性的17位批評家與30位藝術家

本書以獨立視角重新解讀「水墨現代性轉化」

採用繁體中文呈現,中國內地,港台地區同步發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庫藝術 的精彩文章:

邱振中:被封閉的語義、被打開的可能、部分揭示與全部被揭示的關係
馬樹青個展即將開幕

TAG: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