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性原理與致良知

第一性原理與致良知

寫前面文章《數字孿生與創新-是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嗎?》之前,我以前從來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建模模擬」這樣在我們經常用的開發方法與工具何以在產業的機器與系統研發里用的很少—還與林老師微信里私聊過這個話題,在和林老師的交流中,我才突然想明白了一點「因為我們都是Copy的」,因為建模模擬是一個正向設計過程,為什麼我們在過去可以很容易趕上別人是因為我們省略了前期的過程,即,建立模型、分析、模擬、硬體在環測試等前期研發過程,而直接對別人的機械系統進行了測繪,或逆向工程進行了設計,這帶來的好處自然是直接的,快速的設計了一個空調、一個機器,或者一輛汽車。

但是,你始終並非知道因何這樣設計—那麼遇到變化的時候就無法應對,另外,當這個後續的設計過程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是因為根本不知道如何從本源上修正,這使得我們永遠不可能超越前面的過程,而且,在機器製造業我們目前抄襲的對象往往是國外落後的機型與系統,原因在於真正的「Know-How」已經以軟體、組裝過程等方式隱藏起來了,直接的測繪已經無法獲得其核心技術了,而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激烈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知識產權保護」也成為了焦點--未來,我們必須面對自主研發以及積累自己的工業知識,必須真正的走向創新,而不能停留在口頭上的創新。

一、為什麼缺乏原創性創新?

?1.缺乏創新的動力

中國過去的40年實在是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快」是最為重要的,如果不能快速的生產出產品,那麼就賺不到錢,因此「抄襲」成為了最快的方式,因為它可以省略前期大量的設計、驗證與測試環節,這使得我們省略了大量的研發成本,因為研發實際上是很燒錢的,而這使得我們可以更低的成本幹掉很多人家的產業,但這也帶來了「大」而不「強」的局面,當然了,因為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的確環境比較差,各種原因也使得對創新沒有動力。

?2.對創新的認知與方法

沒有創新的動力,自然缺乏對創新的認知,對於創新往往認為是「靈光一現」,「點子」,而不知道實際上創新也同樣是系統的,從概念到產品、驗證的整個過程都是不可以缺少的,因此,創新的本身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需要嚴謹的架構思維,而非是領導拍腦袋來決策的。

很多工科出身的人往往缺乏對創新這件事情的系統性認識,所謂「術業有專攻」,「創新」本身也是有其認知與方法論的,包括採用與之相適應的工具,就像在蘭州開會有位老師就講學生並不應該去學習什麼具體的人工智慧演算法,而是對不同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法進行適用性、橫向比較的認識,在需要的時候明白採用什麼樣的工具,畢竟,工具是容易學習的,而全局的認知卻並非易事。

3.人才培養

應試教育是最容易遏制「創新思維」的,創新型人才本身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而是興趣、好奇心的,並且能夠以全局、動態的思維看待事物,動手能力強,而這些與目前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全不同,非常需要個性化的因材施教,而教育本身又是一個考核體系下的應試教育,因此,大學本身也無法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土壤。

創新既沒有人才,又缺乏讓人才發揮的土壤,那麼,整體而言,缺乏創新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第一性原理

很早以前,大約是在5年前,和華中科技大學的陳冰老師交流關於創新的話題,他提到了「第一性原理」,即,回到事物的本質、本源去思考問題的方法,舉個經常被舉到的例子,我們要在木板上打個洞,那麼,這是本源的目的,如何實現它,有電鑽、水射流切割、激光切割、模具衝壓、鑿子鑿個洞然後砂紙打磨很多種方法,然後考慮要加工1個還是批量、精度需要等約束條件去選擇最經濟的方法。

如果你是抄襲,那麼你就沒有回到事物的本源—第一性原理即讓我們回到設計的本源,Elon Musk即是典型的遵循第一性原理的人,他說「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對別人已經做過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們也都去做,這樣發展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

回到本源才能避免盲從

如果要原創性的創新就要回到事物的本源—你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你做事業的初心問題,而回答這個設計的最初原理是什麼?就能讓我們發現問題,在最初的原理上再次重新認識過程,並對過程中的錯誤進行糾正,並能從本源出發尋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隨著跨界技術的成熟,以前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可以了,或者以前解決這個問題的成本很高,例如:採用分散式計算、雲計算來為企業提供數據的分析與優化,以前自己建立這樣的系統成本很高,現在成本變低了,但是,回到問題的本源,我是為了解決數據優化—以達到提高質量的目的,現在有了新的方法,而不是為了上雲而投資了雲系統,但是,雲系統用於解決什麼問題呢?

為了智能製造而智能製造,為了上雲而上雲,都是沒有回到生產對於成本效率的追求的本源,智能製造或雲計算,人工智慧其都是要服務於如何讓生產在個性化時代更好的成本效率,進而獲得競爭力,而如果不看目的與目標,只是為了做而做,就會走向歧途。

三、創新的本源是「致良知」

有時候,我們總覺得那些高呼「為人類解決能源問題」「讓印刷更為綠色」,這些口號似乎非常的「虛」,或者誠如我的導師曾經問我的「似乎製造業人對於戰略管理不是很重視」-我的回答是「是啊!我們製造業的人都是靠本事吃飯的」,理念,戰略這些東西似乎根本就沒用,你跟我談什麼情懷、節操,我還沒解決溫飽問題呢!製造業的人不喜歡務虛,本來是件好事,但又容易把「戰略」、「創新」也同樣理解為「虛」的東西,而這種「虛」又是一種狹隘的理解,即,不切實際,而忽視了戰略與創新同樣是有方法體系支撐的,也是一個系統的思維問題。

總歸是這樣,你要談創新,他們就覺得那是別人的事情,國家的、其它人的事情,我才不會幹這麼傻的事情。

最近身體不好,有朋友推薦讀些書以轉移身體的注意力,推薦了《傳習錄》、《金剛經》等,我開始看的也是不知所以然,因為我總試圖在尋找「有用」的思想,這些讓人修為向善,就能讓我們更為「智慧」嗎?就像般若菠蘿蜜—所謂邁向彼岸的智慧,達到證悟,陽明心學說「格物致知,致良知」-總歸都是要人向善的,追求本心、存天理,我就不明白,難道我做個好人,一心追尋內心就能有所成就嗎?這之間的必然邏輯是什麼?

後來我逐漸明白了,其實,「致良知」—就是第一性原理同樣的道理,追求本心、本性,只不過陽明心學是人的本心,而第一性原理也同樣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本性、目標的理解,對本源的規律的理解,這才能讓我們回到「本源」去進行創新的設計。因為,陽明學、佛學都是要我們拋棄那些障礙我們的邪見、私慾、貪婪、痴迷等阻礙我們客觀、公正理解事物發展的本性,以及本心的東西,才能獲得智慧。

這樣我們再看那些看上去「虛妄」的口號,並非是虛的,那是一種「初心」,這些年「不忘初心」成了大家所關注的,其實,很多人並非明白「初心」,佛里稱為「發心」,你是為了什麼創業?為了什麼做這個事業?一個人的格局由他從哪裡發心開始的,就像佛教里人天乘只是自己得福報,而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普度眾生,讓眾人獲得智慧。

要做大的事業,其心便大,其實,我們會發現美國的教育和思想會給他們很大的格局設計,Learn to Chage theWorld, How to Change the world,我經常感慨於他們為什麼總是要像美國的大片一樣,一副「拯救世界」的架勢,後來我想明白了,其實這就是「發心」—你為了什麼?格局決定了人的視野,我們只是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當然不可能成為偉大的公司。

創新-要回到問題的本源,追求第一性,則找到了創新的核心--繼而選擇合適的方法與工具。

改變,總是從內心開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東道西 的精彩文章:

TAG:說東道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