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辣評|藥材造假凸顯源頭失守

辣評|藥材造假凸顯源頭失守

辣評|藥材造假凸顯源頭失守

近日,有記者在有葯都之稱的安徽亳州採訪時發現,中藥材流通領域存在摻假賣假現象。比如,覆盆子是一味常見的益腎和止血中藥,但市場里的藥商卻往每公斤200多塊錢的覆盆子里摻上每公斤四五十塊錢甚至幾塊錢的次品和假貨。

辣評|藥材造假凸顯源頭失守

藥商稱,便宜的葯一般都是針對藥廠。進入藥廠的葯一般要經過藥效檢測,出具樣品和證明。但據藥商稱,藥廠採購和檢測都是由藥廠自己的人來進行,自買自查,葯監部門只是對某些藥品的一些樣品進行抽檢,樣品抽檢時,則用合格藥材。

不僅摻假,甚至還有完全做假的。有活血、利氣和止痛功效的元胡,在一些藥商手裡就是用山藥製成。一些藥商還從藥廠回收已經提取過藥效成分後的藥渣,作為藥材銷售。

201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約談全國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負責人,這17名負責人現場簽署「軍令狀」,全力組織開展中藥材市場整治。近些年來,相關部門加大對中藥材造假的打擊力度,中藥材制假售假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從此次記者暗訪結果來看,中藥材造假並沒有完全偃旗息鼓,而且造假手段翻新。

葯都摻假賣假現象被媒體曝光,讓人看到的是監管的缺失,是源頭責任的失守。遏制中藥材造假,關鍵要做好源頭治理,要能監管前置,如採取抽查、監督檢驗和明察暗訪等多種方式,來加強監管。食葯監等相關部門不能等到媒體曝光後才採取行動,甚至在媒體曝光後還是不見行動。購買摻假中藥材的很多是藥廠,也暴露了中間監管環節的失守,為此要加強監管力度,對於責任缺失的葯監部門嚴厲問責。藥品安全監管,對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管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每個環節的把關人都要守土有責,這樣才能避免監管盲區,從根本上遏制中藥材制假售假現象的發生。

文/戴先任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你會選合腳的鞋嗎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