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恐慌——致現在的90後
最酷的你,關注點擊這裡哦~
傾訴。。。
「我害怕,30歲的自己還是碌碌無為。」
「當初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以致更多的可能性出現時,我卻無能為力。」
「讀書時代的我,究竟幹了些什麼?工作時候的我,究竟收穫了什麼?」
「父母已經50多歲了,答應他們的承諾實現了幾個?」
「我應該從哪兒出發,到哪兒去?」
「我的夢想,我已經快忘記是什麼了。」
我們的狀態
90後,曾經各大媒體爭先恐後定義的一代青少年,在生存成本不斷加劇的社會裡展現出不同的姿態。
本科畢業的我們,或許在社會已經摸爬滾打數年,有了點積蓄,卻在買房面前依然不得不向父母繼續張口;碩士畢業的我們,或許才出入社會不久,以為可以大展拳腳,卻在現實面前不斷被打臉。
GIF
持續打臉
招聘崗位要求寫著30歲以下,意味著31歲的你會錯過一個世紀;以前你覺得哪裡都不如你的朋友同學,突然以家庭事業雙豐收的人生贏家狀態出現在你這隻迷茫的單身狗面前,那一刻你明白,資源的累積效應多麼重要;40歲員工被年輕員工取代而遭解僱,意味著你不僅要跑贏知識更新的速度,還要跑贏自己衰老的速度。
我們深諳其事,我們害怕重蹈覆轍。
於是,我們這一代人,集體進入相同的狀態:職業恐慌。職業恐慌,即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職業目標的實現呈現出的迷茫和不自信的焦慮和恐懼狀態。
GIF
為什麼會產生職業恐慌???
1
生存成本太大
之所以用生存成本這個詞,是因為但凡你依然對生活質量有要求,你會發現當下要好好活下去,都不容易。21世紀,影響我們生存的要素包括四大類,生理要素、房子、手機和WIFI。
這四個詞連起來就是,我和她,坐在房子里,一邊吃喝,一邊拿著手機上網。如果沒有房子,可能「和她」就得去掉了。
除了小部分特別厲害的人,我們大部分人其實都拿著不高的固定薪水,扣除租房成本和日常花銷後已經所剩無幾。
二十歲出頭的我們,或許還可以嘚瑟地「月月光」,因為我們沒有婚姻的焦慮,不需要考慮婚姻這筆大額的支出;婚嫁年齡的我們,面對自己依然沒有太大起色的工作和由此反映出來的微薄工資,不禁恐慌起來。想要跳槽到更高薪水的職位,卻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議價能力。
職業恐慌首先來自於高昂的生存成本。
2
社會分工的細化和競爭加劇
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縱橫交叉,工種的分工越來越細。早10年出生,我們或許還能做一個安靜的螺絲釘;事與願違,如今的我們,頂多是個螺絲釘,上面的螺絲帽。我們不想做那個螺絲帽的時候,你會發現身邊有好多螺絲帽等著;你想換個工作試試,卻發現,你除了當個螺絲帽,好像其他崗位也不太懂。自己從事的工作可替代性很強,想改變,一時也沒有出路。
調侃一下。。。
職業規劃里掙扎的我們,正如玻璃罐的蒼蠅。有時不禁調侃,作業成本法是對當下人類智力的極度蔑視。
3
書本知識的轉化效率和知識更新速度
我們以為自己學富五車,各種證書在手,進入社會必定能快速嶄露頭角。學富五車的前提是在校期間的你,必須足夠努力。
夯實了理論基礎後,你進入社會,卻不斷發現,「咦,這個怎麼跟書上不一樣啊?」你去請教你的上司,或許他只會告訴你,公司規定的,你按照要求做就行。幾天後,同樣的問題,做法又變了。你又問你的上司,「咦,這個怎麼跟上次也不一樣啊?」上司說,「上次的做法已經落伍啦,我們要與時俱進啊!」
你會發現如果僅憑書本知識,你會跟不上這個時代,
你必須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知識量,而且你得不斷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書本知識轉化成工作實踐的效率和知識更新的速度,無論對於在校生的你,待業中的你,還是處於工作崗位的你,都會帶來強烈的緊張心理,稍有怠慢,你就被時代拋棄了。
功利的學習,使得我們渴望知識的高產出比,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我們的心已經很難靜下來閱讀一本文學著作了。
4
年齡恐慌
責任
而立之年
職業恐慌通常伴隨著年齡恐慌,「92年步入中年」掀起熱潮。
90後的我們,似乎第一個面臨的年齡歧視界限就是:30歲。而立之年,整個社會,各個年齡層都在審視這個階段。
你對叔叔阿姨的稱呼已經坦然接受,再也不會像二十幾歲那樣嬌羞應答,叫哥哥,叫姐姐;你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也會把你當做一隻孤獨的猴子,熱心腸地給你介紹鄰居的表哥的弟弟或姐姐;你的爺爺奶奶或許身體不好,需要經常吃藥,你無奈發現,自己連醫藥費都出不起。
如果你三十歲還一無所有,事業沒有進展,生活沒有穩定,甚至連房子首付都付不起,一大波年輕人如雨後春筍,你,不恐慌嗎?
無論我們內心是否接受,無論這個定義是否公平,事實是,你到了30歲,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打破現狀的魄力,不知何去何從,也不知如何改變,或許真的就能一眼望到底。這個年齡,是我們承擔責任的分界線,答應父母的承諾也理應一一兌現了。伴隨物質焦慮的職業恐慌,自然而然掙扎於心。
5
與生俱來的虛榮心
小時候,我們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一個玩具,哭著嚷著讓父母給自己也買一個,或許那個玩具抵上父母幾天的收入。
我們執著地認為,別人有的我沒有,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長大後,我們艷羨的東西更多了。「你不給我買鑽戒,說明你不愛我」。
漫天蓋地的廣告詞,迷惑了我們的內心,進而刺激著我們的透支消費。你會遺憾地發現,自己能輕易說出奢侈品的分類、產地、上市時間和價格,卻不知道「四書五經」指什麼。
我們讀書的信念被蠱惑,我們渴望通過職業到達一條更好的物質通道,膨脹的虛榮心和受限的物質條件不斷碰撞,催生出我們更強烈的職業恐慌,恐慌來自於不斷的攀比。
我們也會困惑,為什麼自己那大學都沒有上過的某某同學,各方面都不如自己,卻取得了很好的職業成就?我們會艷羨,甚至有點嫉妒,二十幾年的讀書究竟帶給我們什麼?中國有句老話,人比人氣死人,大概就能描述這種狀態了。
有人說,這是個造夢的年代。
我信!
→
很多人看到這裡,覺得職業恐慌多麼可怖。其實不然,它對你的影響取決於你對它的態度。如果你沒有富庶的家庭背景,但是你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很清晰,並堅持不懈為職業目標努力,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擁有看到生活本質的能力,不為外界蠱惑,或許職業恐慌會對你有積極的作用。當然,根據資源的累積效應,有,更好,呵呵。
遠方的人屬於遠方
遠方屬於遠方的人
喜歡,你就,點個贊,喔~
圖片來源:網路
文章作者:玉良子,除了才華一無所有,熱愛民謠,追求自由的逐夢好青年。。。


TAG:玉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