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重訪溫州「八大王」:廢除投機倒把罪的親歷者

重訪溫州「八大王」:廢除投機倒把罪的親歷者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鄭祥青,72歲,溫州樂清市柳市鎮人。1978年左右,通過到地下市場購買電解銅,運到樂清市物資局調換銅線,再運回家自己生產銅線圈,4年時間,建起了3層樓房,銀行存款超過10萬元。1982年,因涉嫌「投機倒把罪」被捕入獄,後無罪釋放,回家開打字複印店。現賦閑在家。

封面新聞記者 刁明康 浙江溫州攝影報道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浙江溫州市樂清縣(現為樂清市)的柳市鎮,湧現出一批個體經商戶。

他們在五金、礦燈、螺絲、合同、舊貨、目錄、線圈、電器等多個行業,不論是業務還是收入,均遙遙領先,在那個大米尚為2毛錢一斤的時代,有人年純收入就能達到3萬元。

他們被稱之為溫州「八大王」。

溫州樂清市柳市鎮,街上四處是電器、五金店。

但在1982年全國開展「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運動中,「八大王」被作為經濟犯罪分子受到打擊,有的被收審關押,有的「畏罪」潛逃……是謂「八大王事件」,在溫州甚至在全國影響深遠。

從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到被打擊對象,再到平反後的全國推廣,他們的命運被深深地打上時代烙印,是為中國經濟改革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已40年,溫州「八大王」現狀如何?5月17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溫州樂清市進行了探訪。

「八大王」面對面

釋放後成溫州第一批複印店老闆

鄭祥青介紹他自己發明的新式水龍頭。

「線圈大王」鄭祥青:

「如果不是改革開放,不是廢除投機倒把罪,我們肯定沒有今天,肯定不敢做生意」

出事·那個炎熱的下午

數十年後,72歲的鄭祥青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遙遠的下午。

那是1982年里最為炎熱的日子。那天,他帶著20多個工人正在廠里揮汗如雨。幾千個手工線圈的合同剛簽不久,如果準時完成,他又將獲得一筆令人望塵莫及的收入——他準備用它擴建一個大廠。

這時,門突然開了,進來一隊身著「的確涼」的人。「我們是區委工作組的(當時的柳市鎮為柳市區),有事要向你了解。」帶頭的人把證件晃了晃,「請跟我們走一趟」。

鄭祥青被帶到位於柳市鎮城郊的一座部隊撤走後留下的營區,當地人稱它為「兵房」。「也沒詢問我過多的問題,就是了解一下我的線圈廠和我在銀行的存款,然後讓我等候處理通知。」但鄭祥青一直沒等到處理通知。

他在「兵房」里等了整整一年半(網路公開資料有鄭祥青只被關了6天的描述,但他向記者解釋,被關準確時間為一年半),沒判刑,沒定罪。

他被抓走後,他的妻子也被多次問話,線圈廠也緊急關閉。他們後來才知道,被抓的原因,是鄭祥青涉嫌「投機倒把罪」。

那時,他是溫州著名的「線圈大王」,時年35歲,在那個大米尚只賣2毛錢一斤的時代,這個年輕人竟然擁有超過10萬元存款,鄭祥青頭上的光環著實令人咋舌。

成名·「線圈大王」由來

賦閑在家後的鄭祥青。

鄭祥青土生土長於溫州樂清柳市鎮,初中一年級輟學。18歲那年,作為城鎮居民和知識青年,被下放到樂清盤石鎮農村當知青。

種了幾年田地後,他不願再當農民,乾脆別著工具上山砍樹,手工做算盤珠子來賣。因為做工精細,人緣好,而後他被人帶回柳市學電器維修。

1978年的一天,兩個樂清本地人看他正擺弄電器,便焦急地問他有沒有銅線圈賣,並介紹樂清智廣電器廠很缺線圈,如果他會做,將有一筆大生意等著他。

於是,雙方做了口頭約定。

因為學電器,鄭祥青對漆包線的工藝輕車熟路,缺的只是線圈架子。而後,他安排表弟上寧波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表弟在寧波買到了線圈架子。回來後,兩人到廢舊市場買回銅線和工具書,在家中鼓搗出了一個銅線圈。

對方看了很滿意,讓他加快生產。於是,表弟負責到地下市場購買電解銅,運到物資局調換銅線,鄭祥青就在家中生產。

很快,第一批產品順利交貨,鄭祥青收穫財富的同時,也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他叫上妻子和親人,又請了五六個小工,在家中辦起了線圈廠。

再後來,他建起了三層小樓,工人最多時有30多個,線圈廠年純利潤達到3萬元。

他成了柳市鎮的風雲人物,外界稱他「線圈大王」。

出路·靠打字複印東山再起

被釋放後,鄭祥青收到了區委主動賠償他的17000元錢。但他沒再從事銅線圈的生產。

當時,鄭祥青覺得,生產電風扇會是個不錯的行當,便拿出了賠償款和家中的存款,辦起了電風扇配件廠。只是這一次,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競爭——整個樂清,乃至溫州,生產電風扇和電風扇配件的工廠、作坊早已遍布。他啟動落後,資金投入少,幾年下來,竟然賠了不少。

電風扇廠辦不下去,一家5口人要生活,怎麼辦?

頗有商業嗅覺的鄭祥青在一次糟糕的個人體驗後找到了「出路」。當時,因為要處理資料,鄭祥青跑遍整個柳市鎮,找了一下午,才找到僅有的一家打字複印店,又排了兩小時隊才得以複印。他忽然意識到,打字複印商機很大,遂前往杭州、北京,自費學習電腦知識。

1992年,鄭祥青前往北京,花8000元高價買回一台電腦和打字複印設備,在柳市鎮開起了打字複印店,成為了溫州那時為數不多的經營打字複印的老闆。

果然,生意出奇的好。

隨後,他又叫上走出校門的女兒來店裡幫忙。父女倆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即把當初開電風扇配件廠虧的錢賺了回來。眼看著生意越來越好,鄭祥青又把家中的獨子加入進來,打字複印店也從最初的十幾平方辦公室,擴大到了上百平方。

自此,他再次過上了旁人羨慕的生活。

退休·半百之年迷上電腦

賦閑在家後,鄭祥青每天早起鍛煉,寫字、研究電腦知識,日子過得很愜意。

鄭祥青的妻子說,在他50歲左右時,對電腦簡直著了迷,「每年都要專門上北京、杭州,到電腦培訓班學習電腦高級知識,平時家中堆滿了電腦方面的工具書。」

「差不多55歲,我就退居二線了。」5月17日,坐在家中悠閑地品著茶的鄭祥青告訴記者,把二女兒和三兒子教會以後,他就退了出來,「錢夠用就行了」。

事實上,回家後,鄭祥青並沒有閑著。他又迷上了寫字和爬山。

他每天早上4點鐘起床,洗漱完畢做早餐。5點出門去爬山,6點半時又返回家中,買菜、寫字,研究電腦。「這十幾年來,我就是這麼過的。」雖然沒有像其他商人一樣成為大富豪,但言語間,鄭祥青依然非常滿足,「如果不是改革開放,不是廢除投機倒把罪,我們肯定沒有今天,肯定不敢做生意」。

也正是趁著改革開放一輪又一輪的政策支持,鄭祥青的三兒子發現,柳市鎮的產業多,但物流是個問題。

在同父親商量並得到讚許後,他迅速退出複印店,到工商部門登記註冊,成立了運輸公司。「現在也做得不錯。」對於三兒子的現狀,鄭祥青不停點頭稱是。

「八大王」群像圖

罪與非罪

他們都曾轟動天下

賦閑在家後的鄭祥青,日子過得很愜意。

誰是「八大王」?多年後流傳有多個版本。

除開「線圈大王」鄭祥青,得到當地宣傳部門確認的還有:「舊貨大王」王邁仟,「目錄大王」葉建華,「五金大王」胡金林,「螺絲大王」劉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翻砂大王」吳師廉,「電器大王」鄭元忠。5月17日,記者從溫州樂清市委宣傳部得到信息,除鄭祥青、劉大源和葉建華外,其餘人都已不在樂清本地生活。

一轉眼,改革開放已40年。柳市,這個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率先探路的鄉鎮,如今已高速成長為浙江第一經濟強鎮,「中國電器之都」、「中國斷路器生產基地」、「中國防爆電器生產基地」。來自溫州市政府官方的通報顯示,工業是柳市的立鎮之本,至2017年,柳市鎮GDP達到252.2億元,在全國百強鄉鎮中排名15。

在柳市,「八大王」雖已不再風流,但歷史上的這一特殊群體仍值得人們再審視與懷念。

「舊貨大王」王邁仟

當年和父親把從上海等地採購來的舊礦燈配件、電器產品等經過拆洗、改裝、加工後,打上「浙江樂清製造」的牌子予以出售。

1982年,他被以「投機倒把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1983年無罪釋放。1995年因肝癌去世。

「目錄大王」葉建華

給當地產品拍照並製作「產品目錄」而聞名的葉建華,在1982年被以「投機倒把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1984年,改判無罪釋放。

隨孩子在國外生活數年後回國。2009年,考取了助理工程師證書。

「五金大王」胡金林

1982年,以「投機倒把罪」被批捕的胡金林出逃,1984年春節潛回柳市被捕坐牢,66天後獲得平反。

2001年,買下柬埔寨第三大發電站,後又取得15萬畝原始森林的特許使用權。短短几年,成為柬埔寨的電器大王和橡膠大王。

「螺絲大王」劉大源

從1980年底起,劉大源到上海等地大量購入螺絲產品,然後轉手倒賣,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螺絲經銷商。1982年被以「投機倒把罪」批捕,但其出逃。平反後,回到柳市鎮繼續經營螺絲至今。

「合同大王」李方平

改革開放之初,李方平在低壓電器經銷領域叱吒風雲,被譽為「合同大王」。1982年因「投機倒把罪」入獄,平反後,遠走他鄉異國;然後回國再創業,自主研發人工耳蝸。他的諾爾康公司用十年時間成為國內唯一能自主研發人工耳蝸的企業,也使中國成為全球第四個擁有該領域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

「翻砂大王」吳師廉

吳師廉於1980年5月,與人合夥,私設翻砂工場,經營鋁銅翻砂接線鼻等電器產品。1982年被以「投機倒把罪」批捕,最終關押63天後,作違反工商法規處理。

而今退休安享天倫之樂,其家族企業紅光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年產值超億元。

「電器大王」鄭元忠

一度成為生意最有起色、最風光的「大王」。釋放後,重操舊業,辦了一家開關廠。後來創立庄吉集團,不僅做服裝,還造船。2011年資金鏈斷裂,造船拖累了庄吉集團,最終被迫申請破產。

溫州樂清市柳市鎮,街上四處是電器、五金店。

速讀

溫州「八大王」

1982年,因私人企業的野蠻瘋長,國民經濟出現過熱,計劃體制下的物資流通秩序大亂,國家遂以「投機倒把」為罪名展開嚴厲的經濟整肅運動,到年底,全國立案各種經濟犯罪16.4萬件,結案8.6萬件,判刑3萬人。

其中,溫州的八位商販被列為典型,遭到全國通緝並公開審判,是為轟動天下的「八大王事件」。

「八大王事件」在1982年前後舉國知名,一度壓得溫州民營企業抬不起頭。1984年,時任溫州市委書記的袁芳烈深感,「八大王案不翻,溫州經濟搞活無望」。他組織聯合調查組,對全部案卷進行複查,得出結論是,「除了一些輕微的偷漏稅外,八大王的所作所為符合中央精神。」「八大王」從而鹹魚翻身,成改革先行人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外國讀者覺得《射鵰英雄傳》英譯本怎樣?具有催眠魔力,平均分4.2星
英國古董商稱為不讓家人因破產難過 將7歲女兒活活勒死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