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每天古書畫:明 文徵明 繪畫五幀

每天古書畫:明 文徵明 繪畫五幀

明 文徵明 為文彭作春寒圖

圖繪春寒雨過的山谷,萬物開始復甦,風把點點新綠掛上了枝頭,又吹開了岩石惺忪的睡眼,溪岸冰冷的湖石,也漸漸泛起柔軟的蒼翠。河床的冰雪開始消融了,他們由小流匯成清溪,蜿蜒地注入潭底,彷彿還能聽見碧澗深處的清泠的響聲,等氤氳的水汽瀰漫了整片樹林,扁舟中的旅人,早已在春溪深處徘徊日久,忘乎所歸。

文徵明的《為文彭作春寒圖》便是用輕盈淡雅的筆觸來敘述這樣山靜日長的隱逸之景,讓觀者洗凈鉛華,同時也展現著他恬淡的內心世界。文徵明山水畫亦有早、中、晚變化。早期30至40餘歲,以工細為主,宗法趙孟俯,兼學沈周粗筆。代表作為《雨余春樹圖》軸;中期約40餘歲至60餘歲,主宗趙孟俯、王蒙,無論青綠或水墨,均以工細為主,形成典型的細文面貌。代表作如《惠山茶會圖》卷;晚期為60餘歲至90歲,兼長粗細兩種畫法,粗筆趨於蒼勁,細筆更見精工。代表作如《真賞齋圖》卷等。

此幅作品為文徵明為其長子文彭而作,從畫面粗細兼能及題畫詩的閑適看來,應為其60歲左右辭官歸里後的晚年所畫。從構圖上看,此作採用高遠的布景手法,先以繁密的長松高柏以及溪畔的拳石穩住畫幅右下中心,然後以溪水和漁艇的對角過渡引出隔岸高聳的梧桐,這一「之」字形的構圖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也提高了溪谷縱向的高度。再往上,借水汽瀰漫留出了大面積的空白,暗示著主峰的峻高,最後再逐漸顯現出涓細瀑流和秀潤的峰頂,完成了此狹長紙張中的精彩布局。從筆墨上看,此作兼有粗細兩種筆法,細筆取自王蒙一端,迅疾果斷仍守中鋒之法,用以寫樹木及山石、苔點,筆觸靈動而不板滯;粗筆原於沈周師傳,不拘形似,隨意點染,意在筆先,尤其是用墨水分飽滿、潤澤,能盡寫山溪雨潤煙濃之致,技臻妙絕。粗細二法在此幅中渾融無間,各得其所,充分體現了文徵明晚年對畫面遊刃有餘的掌控能力以及歸隱後閑適超然的心境。

題識:春寒惻惻似深秋,疎樹蕭蕭水傍流。我召相翁君有役,十分雜思在扁舟。子彭雨中過,我寫此寄意,征明。

明 文徵明 空岩琴思圖

文徵明山水畫早年師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明 文徵明 碧蔭坐釣圖

明代中葉至明神宗萬曆時期,是吳門畫派繁榮的時期,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他們續承王摩詰一派文人畫的道統,推重 北宋的山水畫,取法董源、巨然的畫法,同時汲取趙孟俯及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之長。文徵明之畫學出石田之門, 惟不專習師法,上探宋元諸家之秘,且工詩善書,文采儒雅,又足以益畫中書卷之氣,以故氣韻神采,獨步一時,實有出 藍之譽宜其與石田並駕齊驅,共霸明代山水畫壇,而文沈並稱也。

《碧蔭坐釣圖》軸乃是文氏晚年青綠細筆山水作品,絹本繪就,縱163厘米,橫61厘米。款署:徵明。鈐:文徵明印、衡山 二印,此圖布景繁複,以小青綠為主,淺絳為輔。用筆工謹縝密,構圖間宋人三遠之法,遠景岩壑翠嶂、飛泉急瀉,右側 村舍毗連,林蔭遮掩,中景長松積翠,曲徑蜿蜒而上,水軒夾澗,軒中一人正望觀友人泛舟垂釣,近景古松高大緊密,縱 橫虯曲,松針蓊鬱,其間童僕提壺歸庄,白鶴敞門盼望,配以坡腳山石、水際,靜中有動,彷彿能聽到松聲水聲,整幅一 派悠閑恬適之景。

明 文徵明 古木寒泉 軸 絹本設色 194.1x59.3cm

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樹老乾分披,杈枒四齣;其後松樹兩干並伸,參雲直上。背景石壁與松柏緊貼,塞地漫天,幾無餘地,忽於絕高處界出飛泉一道,數折而下,遂使通幅於緊迫繁複之中,遽爾空靈疏朗,確為神來之筆。

此幀作於嘉靖己酉(1549)冬日,為文氏八十高齡所繪,而精力充沛,神氣十足,筆墨縱逸,深雄險峻,是文徵明粗筆畫作中極精之品。

《古木寒泉圖》中,一棵松樹及一棵柏樹依靠著生長,柏樹的枝幹張牙舞爪、松樹則兩干並伸,直上雲霄。背景的石壁跟兩樹緊貼著,幾乎都沒有留白的地方,最高處飛泄出一道瀑布,使繁複的畫面頓時清爽起來,相當高明。

《古木寒泉圖》恐怕是表現文徵明晚年強烈緊迫感的最好作品。松、杉的枝像被折彎似的,草好像被壓扁地長著,千丈高的崖,和垂直而下的瀑布,這些景物都被擠在左右毫無餘地的狹窄畫面上。

明 文徵明 豳風圖軸 紙本設色 111.7x52.7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畫江南水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村民似喜慶風年,飲酒作樂,並有絲竹管弦之盛。圖中坡岸曲折,構圖嚴謹仿王蒙,而山巒渾圓的形態和短披麻皴則仿董源。其中也有些吳鎮的情意。款未紀年,於[長洲文壁]下鈐[文壁之印]白文印,右下角鈐[征仲]朱文印。此圖署款作[文壁],當為其前期之作。又[文壁]之[壁]字,其下為[土]字,世傳其所用印,如[壁]下作[玉]字者,咸無偽作之理。是圖曾著錄於《書畫鑒影》、《吳越所見書畫錄》。

豳(音bīn)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七篇,為先秦時代豳地華夏族民歌。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是周族部落的發祥地。《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豳風共有詩七篇,其中多描寫公劉封地——豳地的農家生活,辛勤勞作的情景,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 (陰山工作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瑞典繪畫:安寧的鄉村
匈牙利繪畫:時尚 火紅 苗條的身影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