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腳踩千年,饅頭山的前世模樣

腳踩千年,饅頭山的前世模樣

站在萬松嶺路和鳳凰山腳路交叉口,只見四周白牆黑瓦,小巷整潔而靜謐,讓人覺得這裡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群。唯有轉角處牆面上繁體書寫的「和寧門外」四字,隱隱地透著霸氣。據杭州歷史學會副會長仲向平介紹,這「和寧門」指的便是南宋皇城北門。而和寧門外一帶,一度是南宋臨安城發達的商業和城市文化的象徵。

根據《都城紀勝》的記載,「自大內和寧門外,新路南北,早間珠玉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於此。」

《饅頭山之變》一書的作者之一龔玉和也解讀道:「古和寧門外是一個商場,或者說,市井百姓的商販集聚之地,皇家官府有什麼需要採辦的東西,多從和寧門外購進。如果官府或權貴有什麼宴請活動,也是在和寧門外的市場中隨叫隨到;如有新鮮的蔬果等,即使價高,這些人也在所不惜。」只可惜,和寧門與杭州的許多古城門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無跡可尋。但和寧門外的街巷民居,還是仿照南宋風格復現,有些還改造成了門面房,多少彌補了一些人們對於當年繁華街景的想像。

沿著鳳凰山腳路繼續往南走,快到饅頭山路時,只見右手的白牆上,有一塊青綠色的玻璃「畫框」。如果不仔細看,很容易忽略這其中所呈現的,竟然是覆滿青苔的舊城牆。根據《南宋皇城史海鉤沉》一書中所還原的城牆位置示意圖,皇城東牆位於饅頭山的東山腳—正好約為這個位置。雖然如今這一帶的古城牆亦早已深埋地下,「玻璃畫框」里所展示的,實際上是建國初期建造的圍牆。但以這種簡潔而又充滿想像力的風格在這個位置呈現,還是引得人無限遐想。

這種「低調奢華」的風格,甚至延續到了對於皇城遺址的標識上。距離和寧門外不到500米,便能看到白色牆裙襯著一塊寫有「臨安城遺址(皇城遺址)」的漢白玉碑。大塊的留白,反而提供了對於歷史歲月的無盡想像空間。遙想當年南宋皇室與一眾朝臣,攜各種字畫典籍,自北向南而行,最終安居於此,竟將兵刃之氣暫且隔絕於江南的婉轉安逸之外。也許是從那時起,「高冷」的中原士大夫式的審美情趣,便開始在臨安城的市井生活中開枝散葉,並被後者賦予了更多「接地氣」的溫暖氣息,造就了現今杭州城不緩不急、雅緻而生活化的獨特氣質。

一路走來,行人不多,更多見到的是當地的日常生活場景: 三三兩兩的婦女在井邊汲水洗衣。千萬別小看了鳳凰山腳路上這幾眼被大媽們「徵用」的水井—它們可是貨真價實的文物。相傳,這些古井建造於南宋,最初為御用,後經歷戰亂和荒蕪,直到100多年前才被重新發掘出來。此後,自民國以來,這些古井便「服務」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井口和井沿,也是不斷地修修補補。而最近的一次維護,是在去年饅頭山社區整治開展之時。不僅古井周圍的圍欄和洗衣用的水泥檯子得到修整,整個下水系統也得到了全新改造升級。如今,不少饅頭山當地居民依然日日用南宋御井裡打上來的水洗衣淘米!

歲月流轉,這塊建立在皇城遺址上,因文保等原因60多年未經改造的老居民區,在2016年趁著G20峰會的東風,終於得到了整改。如今這裡,已然是一派恬淡閑適的「皇城根市井風」。許多老人倚門而立,氣定神閑地打量著過往的路人。在這裡,皇城遺迹與市民社區的「混搭」,居然可以如此和諧。而對於饅頭山曾經作為南宋皇城一部分的「輝煌歷史」,許多當地居民也是充滿自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一個朝代沒落了,但它創造的三個繪畫類別流傳至今,千年不滅!
朋友著急用錢30萬抵了個瓶子,鑒定說,這可是撿了大漏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