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雙城記-牡丹記

雙城記-牡丹記

昨天散步路過以前鄰居家的城市花園,這一片的鬱鬱蔥蔥已經在去年秋天被夷為平地,現在長滿了雜草,靜待工人進場打樁建屋。我們進去轉了轉,驚奇地發現還有不少植物倖存,其中一大蓬牡丹/芍藥已經開始含苞待放。

如果說玫瑰/月季代表了歐洲,是西方人的花,那麼牡丹/芍藥則為中國的花王花後,在唐、明、清三朝曾被當做「國花」,一直受到國人喜愛。

與前者常開常盛不同,牡丹花開只有一季,但花朵碩大,艷麗奪目,品冠群芳,「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不但貌美,而且傲骨錚錚,傳說武則天冬遊花園,萬物蕭條,怒下百花令:「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百花莫敢不從,爭相頂風冒雪,吐蕊綻放,唯獨牡丹不理不睬,遭到武則天火燒驅逐。被貶至洛陽的牡丹反而花開更艷,名甲天下。

(婆婆種的牡丹)

(層層吐蕊)

如何區分牡丹和芍藥,主要看葉,芍藥葉片狹長濃綠,牡丹葉片舒展,像手掌一樣。

在我心目中,牡丹花嬌貴難養,只在公園或者植物園有專業人士種植。佘山植物園年年有牡丹展,每一盆牡丹上還搭了迷你草棚保護。但第一次跟著先生回瑞典,就被婆婆種植的牡丹/芍藥給驚艷到。

北歐天寒,六月中旬,花苞才宛如嬰兒拳頭,只一周功夫,開始吐蕊綻放,花瓣層層疊疊,人臉般大小,花蕊金黃,香氣襲人,招惹著我天天去拍照。更讓我驚訝的是,很多人的庭院里都種有牡丹/芍藥,據說粗放的很,好養極了。在德國我也發現了無處不在的牡丹/芍藥,似乎很難養死。

(曾經的花比臉大)

(此情可待成追憶)

眼前的這大叢,全然不知家園已無,安然地打著花苞,怒放指日可待。我圍著它轉了又轉,想著怎麼可以讓它不光今春,以後年年可以繁盛下去。打定主意來搬花。

(婆婆的牡丹含苞待放)

先生對我的花痴行為早已瞭然,只明確兩個問題:你有空花盆和花泥嗎?

當天傍晚,沒那麼熱了,我們帶著工具來挖花。挖掘工作比我想像中難很多,數日天晴,土壤乾燥,根系也扎得很深。這一叢應該有好多年了,粗大的老根一直深紮下去,挖不到頭。不一會兒我就灰頭土臉,滿頭大汗。再挖了一會兒,我意識到,以我的小鏟子是挖不出足夠的深坑的。

我對著花叢嘆息:對不起,我儘力了。我只能將旁邊的一小叢竭盡全力小心翼翼挖了出來,仔細用報紙和塑料袋包好回家。

連夜種好,雖然只是一小叢,也種滿了四個花盆。之前我在網上查閱了如何移植牡丹,地栽是最好方式,沒有條件的我只能準備大盆,希望它能習慣新環境,努力生存下去。

(掉下來的幾枚小小株,根系肥大)

(盆栽第二天,狀態良好,期待成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瑞的翅膀 的精彩文章:

TAG:明瑞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