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了不起的顏回!

了不起的顏回!

原 文

《論語雍也篇》

6.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論語學記 第123篇

【今譯】:孔子說:「回啊!他的心不違背於仁,可以長達三月之久,乃至更長的時間。其他人的心,就像這日月變化一樣,不能恆久。」

【學記】:在孔門眾多的弟子中,唯有顏回受到了夫子多維度的讚歎和認可,夫子在這一章里,對顏回的評價則更高。他說顏回在內心可以保持仁徳不失離,時間長達三個月,這裡的「三」並不一定就是三個月,也可能是更長一點的時間。心裡很清凈,沒有煩惱,沒有鬱悶,沒有各種負面的情緒,全是正面的,快樂的,向善的,既不貪婪,也不向外去索取,和自己相處,一心只在道上求索,一刻也不曾離開過。作為凡夫俗子,無從得知夫子是用什麼方法知道顏回內心的境界,或許人只有在相同的頻道里,才有可能會被識別,也可能只有聖人才能識別和他相同的人。

對於其餘的學生,夫子只說「如日月至焉而已矣。」日月交替,光明交錯,仁徳之心亦是如此,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對於學人而言,非常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像顏回那樣,三月不違仁,心裡清凈,煩惱不生。然而對於「日月至焉」稍縱即逝的仁徳功夫,亦都相差甚遠,甚至對於「仁」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認識上。究竟什麼是仁,仁的境地又是怎樣的一種生命的狀態,也許只有真正的達到才能知道。

當下的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能在內心深處哪怕獲得一絲的寧靜,而不被煩惱,痛苦所侵襲,晚上睡覺不失眠就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所以時下的各種心理學異常火熱,人們企圖藉助各種各樣的方法以解決各種苦不堪言的情緒問題。生活的環境,似乎順心的事情越來越少,煩惱的事情越來越多。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真正理解自己的人並不多,物質上極度的豐富,精神上又極度的貧乏,讓我們的身心極端分離。

想想住在難民區里的顏回,簡單的食物,勉強可以充饑,就連喝水的工具都沒有,直接用瓢飲,物質貧窮的顏回,在精神上卻是無比的富有。為什麼顏回能做到,而我們卻不能,人不一定非得去過苦日子,或者富日子就能化解精神的問題,重要的是,我們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終點在哪裡?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明確和徹底的認識,其他的一切都只能是徒勞。當一個人以完善自我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時,一切負面的情緒,一切負面的人和事,都會顯得微不足道,於此時快樂和光明在體內漸漸復甦,生命才會綻放光彩。快樂絕非他人所能賦與,圓滿的人格就不會做精神的乞丐!一切靠自己,世上哪有什麼救世主,唯一能拯救自己靈魂的是自己,越是想要得到的多,越是煩惱滋生,越是暗無天日。

時至今日,重讀這段文子,依然能被顏回的靜默,安詳,如老僧一般的清凈修為所感動。感動於貧困中的璀璨思想,感動於人性那最溫暖的光亮。

通過此章可以看出「仁」在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外在行為上的和善、有禮、文章,並不是他教育的重點所在,內心的狀態才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由此來看,學孔子,學聖人,當在心地上用功,先從須臾剎那,再到「日月至焉」,乃至於凈念相繼。志心不改,終有所獲。

【感悟】:立志、行願是清除一切負面情緒最好的方法,志於自我人格的完善,反倒讓所有的不良情緒變成了教練員!

【注釋】:《中庸》有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莊子曰:「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道之所處,必於平凡,仁近於道,道不遠仁,起於細微,念念不離,聖人謂顏回「不違仁」,未言至仁,此恐有隱情,不可明言。「日月至焉而已矣」者,或初見於仁也者,然不恆久,學人當不可小視。夫子先謂顏回「不違仁」此仁之恆久者也,又言余則「日月至焉」雖有仁,未能長久持續,然以見仁。此或為達仁道之次第,學人均不可小視之耳。

恆久不失仁

處貧亦極樂

如日月風雲

自在隨處行

作者: 王鵬翔,傳統文化愛好者,習誦經典,體味快樂人生,此《學記》僅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懇請仁者教誨。

名家集義

《論語新解》:仁指心言,亦指徳言。心不違仁,謂其心合於是徳也。三月,言其久,其心偶一違仁,亦可謂心不離仁矣。

違言其由此他去,至言其由彼來至。如人在屋,間有出時,是違。如屋外人,間一來入,是至。不違,是居仁也。至焉,是欲仁也。顏淵已能以仁為安宅,餘人則欲仁而屢至。

孟子曰:「仁,人心也。」然有此心,未心即成此徳,其要在能好學。淺譬之,心猶薪,仁猶火。薪無有不燃,然亦有濕燥之分。顏子之心,猶燥薪。學者試反就己之心,於其賓主出入違至之間,仔細體會,日循月勉,庶乎進徳之幾有不能自己之樂矣。

《論語講要》:東坡云:「夫子默而察之,閱三曰之久,而造次顛沛無一出於仁,知其終身弗畔也。」

《中庸》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顏子不違仁,即是心不離道,道不離心。

《楞嚴經》:凈念相繼,亦是道不須臾離之義。必須如此,道始能成。顏子之外,其餘諸弟子,於道或即或離,故日月至焉而已矣。

《論語正義》餘人暫有至仁時,唯回移時而不變。

顏子體仁,未得位行道,其仁無所施於人,然其心則能不違,故夫子許之。

一曰皆至仁,非謂日一至也。積日成月,故曰「日月至。」餘人暫有至仁時,唯回移時不變。

包述云:「顏子不違仁,豈但一時?將以助群子之志,故不絕其階耳。」

《論語義疏》:仁是行盛,非體仁則不能,不能者心必違之,能不違者,唯顏回耳。既不違則應終身,而止舉三月者,三月一時,為天氣以變,一變尚能行之,則他時能可知也。亦欲引汲,故不言多時也。

為仁並不能一時,或至一日,或至一月,故云「日月至焉而已也。」

言餘人暫有仁時,唯回移時而不變也。

《論語點睛》:顏淵心「不違仁」,孔子向何處知之?豈非法眼,他心智耶?三月者,如佛家九旬辦道之期。「其心」「其餘」,皆指顏子而說,只因心「不違仁」,得法源本,則其餘枝葉,日新月盛,德業並進矣,此方是溫故而知新。

參考書籍:《論語義疏》皇侃著,《四書集注》朱熹著,《論語點睛》蕅益大師著,《論語正義》劉寶楠著,《四書恆解》劉沅著,《論語講要》李炳南著,《論語新解》錢穆著,《論語別裁》南懷瑾述著。

|實修|感悟|故|

請留下您指尖的溫度

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聯盟 的精彩文章:

成為人才的關鍵因素
孔子也會批評人

TAG:書香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