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金融:資管業務潛力仍可觀,銀行資管應向主動管理等轉型-麥肯錫

中國金融:資管業務潛力仍可觀,銀行資管應向主動管理等轉型-麥肯錫

路透上海5月21日 - 雖然中國發布資管業新規令國內大資管市場「急剎車」,不過國際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周一發布報告稱,在居民理財和機構配置需求推動下,國內資管業務未來潛力仍可觀。為應對資管新政策,國內銀行業應儘快向主動管理、凈值化產品等方面轉型。

報告預計未來中國個人財富仍將持續以8%的速度增長,2021年將達158萬億元人民幣,而且居民存款搬家的趨勢將會持續,非現金和存款的金融資產配置佔比將由目前的51%左右提高至56%以上,同時機構投資者將加快成長。

「資管業務對於銀行具有重大戰略價值,放眼國際領先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股本回報率普遍在20%以上,遠高於銀行平均水平,同時該業務也有助於護航銀行跨越經濟周期。」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兼中國金融行業諮詢負責人曲向軍指出。

他說,資產管理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報業務,以國際領先的銀行系資管公司為例,其資管業務的成本收入比一般都超過七成,主要是投研團隊和科技能力。但目前而言,國內銀行對資管部門的投入普遍不足,例如規模超2,000億元的基金公司,員工基本在400人以上,而國內多數銀行的資產管理部只有幾十人。

報告認為,在資管新規下,未來兩年中國銀行業資管業務的關鍵是回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業務本源,銀行業應儘快落實七個轉型方向:向全市場主動管理轉型、向凈值化產品轉型、向協同營銷轉型、向資管子公司轉型、向市場化人才機制轉型,向獨立資管風控體系轉型以及向智能資管轉型。

在全市場投資能力方面,報告建議國內銀行以固定收益和FOF(基金的基金)/MOM(多管理人)為代表的委外投資能力為重點,打造自身的投資能力,逐步構建完善的投研體系。

報告還建議,國內銀行需打破客戶心中理財產品視同存款的既有印象,推動產品凈值化。這需要銀行構建高競爭力的產品體系,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打造機構定製化資管產品能力,通過產品設計來推動產品凈值化轉型。

縱觀全球領先的資管機構,不論是公募基金還是對沖基金,每一家機構都有外界熟知的王牌資產類別和投資策略,例如摩根大通 (JPM.N) 在主題化投資管理領域獨樹一幟,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被稱為全球的「債券之王」,先鋒(Vanguard)基金的低成本ETF(交易所上市基金)受人關注。

銀行系資管公司是全球資管行業的重要力量,去年底全球前20大資管機構中,半數為銀行系資管,管理資產佔比高達42%。相對其他金融機構,銀行擁有豐富的個人和機構客戶資源、多業務協同能力、全球網路覆蓋及強大的品牌公信力等優勢。

2012-2016年中國資管行業經歷黃金五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2%,其中銀行理財是增長的核心驅動力。不過去年資管新規的徵求意見稿出台後,當年資管市場規模增速下降至8%以下,其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僅增長2%。(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透新聞 的精彩文章:

更新版 1-美股業績:高盛季度獲利大增27%,交易業務營收飆升
美國個股:特斯拉股價挫跌,因市場擔心Model 3產量未達公司目標

TAG:路透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