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三角地區海岸線的歷史變遷,你知道嗎?

長三角地區海岸線的歷史變遷,你知道嗎?

從地圖衛片里人們不難發現,在中國中東部沿海有幾處海岸線周邊是黃色的,見下圖。那麼,人們不禁要問,是因為海洋污染嗎?如果不是污染,那又是什麼呢?是泥沙嗎?事實上,這還真不是污染,下面就來聊聊這方面話題。

在江蘇如東的外海,有大片的黃色區域,這片獨特的黃色區域,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一片特殊的海洋地貌形態,叫南黃海輻射沙脊群。它位於現代長江三角洲以北、舊黃河三角洲以南的蘇中岸外淺海區,大致以港為頂點向海呈輻射狀分布,其規模巨大,形態特殊,且具北大南小的明顯不對稱格架,在國內外罕見,見下圖。

南黃海輻射沙脊群

圖片

這片位於江蘇外海的海洋景觀,在低潮的時候,會露出一片一片裸露的沙地,如果你有幸來到這裡旅遊,你可能會發現,這裡幾乎分不清海岸線的實際所在位置(備註: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為大潮高潮時所形成的實際痕迹線)。這種獨特的海洋景觀以江蘇東台如東一帶沿海為中心向黃海海域輻射狀展開,因此得名「輻射沙脊群」。

學界對南黃海輻射狀沙脊成因一直存在爭論,是海底具輻射狀雛形的古長江水下三角洲或長江口向東南方向偏移,才決定了輻射狀潮流場的存在,還是由東中國海潮波系統與東中國海海岸輪廓決定的。由於學術問題不在本文敘述之列,就不作探究了。總體而言,蘇中—蘇北近海就具備輻射狀沙脊發育所必需的兩個基本條件:具有一定強度並長期穩定的輻射狀潮流場的存在與充足的泥沙供應,因此,南黃海輻射狀沙脊的形成是必然的。

在中國的上千年歷史裡,江蘇的海岸線可以說是變化最大的地方,這裡是河流帶來泥沙沉積而成的三角洲和沖積平原。公元前1世紀長江三角灣北側沙嘴的南緣,約在揚州、泰興以南江岸,折東北至如皋、李堡一線,沙嘴前端在如皋以東;六朝時期北側岸線大致在今泰興、如皋以南至白蒲以東一線上,沙嘴前端推至如東(掘港),稱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南宋時岸線大致在泰興、狼山、刀刃山、江家鎮一線,今海門縣東南部和啟東縣尚未成陸;清雍正以後又開始沉積,形成海門群沙;乾隆年間海門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門縣;光緒年間啟東群沙並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陽附近,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因而,長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東南逐個合併沙洲而形成的。

歷史時期江蘇海岸的變遷

事實上,江蘇海岸線的變遷長江與黃河均有著很密切的聯繫。江蘇的海岸線的變遷首先與長江每年攜帶9240億立方米的水和4.86億噸的泥沙分別由北槽、北港和北支等三條汊道輸送入海有關,巨量的水、沙下泄,不僅對長江口而且對鄰近的蘇北海域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長江下泄泥沙通過北港等汊道源源不斷向蘇北輸移,對海岸線變遷影響最大。

其次,蘇北海岸線的變遷也與黃河南侵有關,見上圖。在北宋以前黃河長期在渤海灣入海,淮河的泥沙不多,因此海岸線變化不大。如果你觀察上圖,你會發現有一條名叫「范公堤」的堤壩。這條堤壩是范仲淹在唐代捍海堰的基礎上修繕完成的,可見蘇中海岸線在長時期內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自從1128年黃河南侵,以後的七百餘年,黃河均奪淮入海,大量泥沙開始湧入淮河。在最初幾個世紀中,河口延伸並不迅速。直到16世紀中葉以後,全河奪泗、淮入海,尤其是1578年潘季馴治河,大築堤防,堵塞決口,出現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今地圖上的淤黃河(古黃河)。也因為范仲淹採取「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針,大量泥沙堆積在河口,海岸不斷向外延伸。

這也正是在19世紀中葉,黃河改道由山東入海,此後蘇北海岸線開始有著不同程度的後退,最初廢黃河口大約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後內縮。進入20世紀後內縮速度降至每年400米以下,自修護岸工程後,內縮漸停,僅連雲港市以北海州灣仍在淤漲。雖然范公堤早已失去了作用,但它卻是蘇中古代海岸線變遷的最好見證。當今天的人們站在的范公堤遺址上,看著眼前的街道與行人,或許會突然意識到,在千年以前,這裡是屬於大海的。

這樣大家或許明白了,江蘇省海岸線變化如此巨大,與長江、黃河和淮河均有關係,都脫不了干係。其實從最北的連雲港到最南的上海市,海岸線一直在變化之中。連雲港變化不大是因為市內有山,而且黃河向南入海的時候在連雲港的南方,所以連雲港一旦成陸就很少變化。上海往南就是杭州灣,富春江的水量遠不如長江,沖積力量不足,灣區往南是山區,陸地非常的穩定。儘管如此,杭州灣地區的變遷也非常大,請看下圖。

錢塘江與杭州灣歷史變遷圖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世紀杭州灣北側海岸線,大致由大尖山向東,至王盤山,折東北與柘林相連,並一直處於穩定狀態。隨著長江口南岸沙嘴的延伸,杭州灣南岸加積,改變了海水的動力條件,引起杭州灣北岸的內坍。

王盤山首當其衝,最先坍入海中。唐後期金山附近岸線嚴重內坍,唐末五代時海潮直逼金山腳下。在穩定了一段時間後,海岸又開始迅速內縮。約12世紀50年代金山始淪入海中,元時海鹽城外寧海鎮也被海水吞沒。15世紀60年代岸線逼近金山衛南面,幾無灘地。直到15世紀70年代開始修繕海塘,坍岸有所控制,塘外灘地稍有擴展,海岸線也逐漸穩定到了今日的現狀。

長江幾倍於錢塘江的強大輸沙力使得長江南岸河口沙嘴快速伸展,距今約2000年前,已經到了金山、奉賢,前端已伸到王盤山。隨著長江三角洲南岸沙嘴的發展,漏斗型的錢塘江河口灣逐漸發展成形,隨著河口灣形狀的改變,水動力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造成灣內北岸侵蝕為主,而南岸淤積前展為主,這一基本格局一直持續到現在。12世紀時南岸岸線位於瀝海、庵東和觀城衛一線,即在大古塘外8公里。13世紀因南岸潮流一度增強,岸線發生內坍,至14世紀岸線已內坍至臨山、滸山、觀海衛所在的大古塘。一百年里岸線內坍了8公里以上,後經一定的工程措施才把海岸穩定下來。

長三角地區的海岸線歷朝變遷圖

上圖是長三角地區的海岸線歷朝變遷圖,上海市中心在唐朝之後才成陸,而松江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了,而且是在海邊。長江持續不斷的給松江府東部沖積土地,到了元朝規模已不小,這時上海縣成立了。

唐詩「京口瓜洲一水間」說的是鎮江和揚州,說明當時兩市是隔江相望的。而鎮江往東,則沒什麼屏障了,因此鎮江也是軍事重地,孫權定都南京,把鎮江改為京口,可見其重要性。同時也正是因為鎮江背後有山,長江對南京和鎮江地貌改變不多,反而對江北以及鎮江以東改變較大。古代揚州必定離江不遠,而揚州古城現在離江十多公里,必定是後來長江、黃河、淮河合力沖刷的結果。唐之前把鎮江揚州定為長江入海口是合理的,秦漢時期,長江入海口還是和珠江口一樣的扇狀,後來三江合力把江北海岸線往東推了,最終堆成現在的鴨嘴型。至於南通和鹽城就更年輕了,大部分陸地都是宋朝以後才出現的。射陽和啟東最晚,直至民國時期才建縣。到了宋朝,北方海岸線南移才把南通這個島嶼連接起來,變成陸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溪流之海洋人生 的精彩文章:

全光纖海洋溫深剖面連續測量試驗研究
海洋沉積物修復技術進展及發展方向初探

TAG:溪流之海洋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