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布泊之魂」彭加木遇難10年後,妻子在羅布泊留下了一張紙條

「羅布泊之魂」彭加木遇難10年後,妻子在羅布泊留下了一張紙條

1979年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的彭加木,先後15次到新疆進行科學考察,3次進入新疆巴州羅布泊進行探險,1980年6月17日不幸在羅布泊失蹤,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彭加木(左)在新疆考察時留影

彭加木,1925出生,原名「彭家睦」,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人,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農學院,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的彭加木放棄出國學習的機會,向組織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給郭沫若的信中說:「我志願到邊疆去,這是夙願……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

位於新疆東南部的羅布泊,被譽為「地球之耳」,又被稱作「死亡之海」。位於羅布泊西邊的樓蘭古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因為史書沒有記載,彷彿蒸發一般的消失!

1901年3月,瑞典人赫定對這座古城進行了發掘。隨後發現了紅布,錢幣,陶片然後還有漢文,木筒紙文書,在歷史上消失了將近1600年後古城樓蘭的重現世間。

彭加木曾三次赴羅布泊考察。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至30日。彭加木和幾個科學工作者環繞羅布泊一周,採集了水樣和礦物標本,對當時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河水中的鉀含量做初步研究。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中日兩國電視台組成《絲綢之路》攝製組,到羅布泊實地拍攝,聘請彭加木為顧問。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他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因1972年前羅布泊是水鄉澤國,誰也無法穿越。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公里,在湖盆中採集了眾多的生物和土壤標本,採集眾多的礦物化石,收集了眾多的第一手科考資料,為我國綜合開發羅布泊做了前瞻性的準備。

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彭加木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他帶隊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公里,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揭開了羅布泊的奧秘。這是他第三次考察。

此行,他們為國家尋找到了許多稀有的寶藏。這次科學考察發掘填補了我國一些重大科研領域的空白,糾正了外國探險者的一些謬誤。

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時,考察隊在庫木庫都克附近紮營。其時,汽油和水所剩無幾。為了解決這一困難,繼續東進考察,他獨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處,不幸失蹤。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泊之魂」。

對於彭加木的失蹤,有各種猜測。多年來,官方和民間曾多次發起尋找,均一無所獲。

為了平息社會上的謠言風波,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第四次進入羅布泊的隊伍,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新疆軍區獨立5團、通訊兵部隊等八個單位共69人組成。

這次,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隨隊住在敦煌指揮部,彭加木的兒子彭海前往現場幫助尋找。前後共計41天,仍一無所獲。

1981年設立的,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在彭加木生前最後一次進行考察時的宿營地修建彭加木遇難紀念碑。後來,紀念碑被人用木頭做的柵欄圍了起來,其柵欄上插著十多支塑料花束。

「衷心的祝願,有朝一日,路過此處的尊敬的同志們能在周圍尋找彭加木的遺體和遺物,萬分的感謝與期望。」這是1990年9月22日,彭加木的妻子夏叔芳攜子女在羅布泊彭加木遇難紀念碑前所留下的紙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雨天 的精彩文章:

TAG:科技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