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國學經典,學習先人智慧

讀國學經典,學習先人智慧

古代聖人,大多數都是淡泊名利,寧靜心田。對待生活中的起伏,總是寵辱不驚。人生的經歷,讓他們懂得藏起鋒芒,懂得韜光養晦。於是,在他們的身上,我們收穫很多的人生啟迪,充分提高自己。

例如,我們讀蘇軾的詩詞,就會知道他人生幾大起伏,知道他在被貶路上,卻活得悠然自得,活得心境恬淡。

他樂山樂水,一路看名山盛景,一路寫詩作詞,把貶謫之路,走得瀟洒悠然。他每到一處,便會想法種田植樹,打造他心目中的田園生活。他做這樣的事,總是樂此不疲,而一邊農作,一邊和詩朋飲酒遊玩,盡興才歸。

他從來不會抱怨貶謫之苦,即便他被貶到荒蕪的嶺南,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軾遂買地築室,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游,若將終身。」

在被貶的荒蠻地區,自己造房種田,而他總是欣喜看到每一處的優勢,因此他快樂寫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正是這樣心境,讓他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貶謫經歷,讓他了解到更多風俗民情,積累了大量素材,並思謀出更多治理策略。

一路走來,訪友探勝,好不愜意。從蘇軾的人生態度,我們知道淡泊心境,才能更好應對生活中煩惱。既然樂也是一天,悲也是一天,何不快樂悠哉?

我們讀《史記》,了解到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宮刑對人是個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被親友笑。

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提到此事,他說:「遭遇此禍,重為鄉黨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這次迫害,幾乎斷送了司馬遷的性命。他想用死來洗恥,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想到自己必須完成父子兩代人的心愿,他忍受下精神和身體的雙重巨痛,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因此他忍辱負重,最終在遭遇精神極大摧殘的情況下,憤而完成《史記》的創作。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魯迅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因為有著強烈的人生目標,所以才能忍辱負重,在酷刑下求生,最終留下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

如果他不能以大智慧,冷靜對待人生凄慘遭遇,怎麼會有不朽名著?所以,我們懂得:禍,福之所倚。寧靜,會激發人的鬥志。在逆境中,學會直面人生,就一定會有驚人收穫。如果我們自怨自艾,只會讓自己走向更加頹廢。

讀國學經典,讓我們知道即便在順境中,在榮華盡顯時,也要學會沉穩靜斂。

小學課本中,有一篇關於至聖先師孔子的文言文——《兩小兒辯日》。

小孩子請孔子裁決,太陽是在早上時離人近,還是在中午時離人近。

其中一個孩子認為,「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他的根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他的意思是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而另一個小孩子則認為,「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也就是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並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燙,這不是近者熱遠者涼的道理嗎?

面對小孩子的辯鬥,孔子一時無法解答,就很誠懇地告訴兩個孩子,自己也不知道,這正是孔子強調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啊。

孔子這樣的聖人,在知識面前,是謙恭誠實的。學習孔子這樣謙遜對待學問的態度,讓我們懂得,只有真誠面對自己的不知,才會有動力去尋求更多的知識,以求讓自己達到博學。

誦讀國學經典,學習先賢的處事之道,會讓孩子懂孝知禮,學會謙恭做人,獨立思考,不至於在大是大非面前,草率做出決定。學習先人智慧,讓孩子的未來一生更加幸福!

三千小童專欄作家一諾供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千小童兒童國學 的精彩文章:

漲姿勢:孔子眼中的孝順原來是這樣子的
李白筆下的山水情結

TAG:三千小童兒童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