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變聰明?看看《簡單的邏輯學》

想變聰明?看看《簡單的邏輯學》

《簡單的邏輯學》:經常刷朋友圈的我們會發現,各類公眾號文章經常出現相互懟來懟去,而你在看這些文章的時候看到A覺得A說的有道理,看到B又覺得B說的很對,而A和B的觀點明明是對立的嘛,為什麼你會覺得兩個都對呢?

這是一本小書,頁數不多,內容也很基礎,甚至可以說很簡單,簡單到看一眼就覺得我平時就是這麼做的,只不過我不知道這樣的理論而已。這本書的作用就在這裡,讓我們更容易分辨日常所見到的文章,生活中所說的話中常見的邏輯錯誤,時刻保持清醒的判斷和理性的思考,少受一點忽悠。

邏輯學的主題是清晰的高效地思考,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本書的目的是向讀者介紹邏輯學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書摘:

1、邏輯是智慧的開端,而不是終點。

2、錯誤的產生源於我們注意力不夠集中,尤其是在面對相似的情景時,相似性使得我們忽略眼前的實際情況,對應該關注的地方視而不見,草率作出結論。

3、思維混亂不可能帶來有效溝通。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明白,又怎麼能夠清楚地表達給別人聽?然而,明確的觀念也並不會自動地保證有效溝通。或許我很清楚自己要說什麼,但是很可能一張口就詞不達意,表述混亂。

以下是一些能夠帶來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

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聽眾會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

說完整的句子

不要將主觀看法當做客觀事實

避免使用雙重否定

根據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

4、三段論:每一個M都是P,每一個S都是M,所以,每一個S都是P。其中涉及到三個命題,第一個命題是大前提,第二個是小前提,第三個是結論。M、S、P分別代表著三個命題要表達的觀點。三段論的推理根據是,首先確定某一個部分是屬於整體的,然後得出某一部分的組成成員也是屬於整體的。大前提需要保證真實性,同時小前提與大前提必須具有相關性。

5、演繹論證是從一般到個別,而歸納論證則恰恰相反。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性結論,而歸納論證只能得出可能性結論。

6、演繹論證的基本原理是:從一個我們知道為真的命題(大前提)開始,經過抽絲剝繭的分析(通過小前提到結論)得出原始命題後隱含的是什麼。歸納論證的基本原理是:以整體中的某一部分為樣本來做研究,以此來代表整體。樣本範圍的大小決定了它的代表性。想要代表一個整體,你所取的樣本必須足夠多,多到你可以合理地認為它涵蓋了整體中的所有情況。

7、邏輯並不滿足於斷言。它毫不理會權威的見解、眾人的成見,更不理會死人的迷信。

正確推理無疑是第一位的,然而學習推理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對我們來說具有雙重意義:

( 1 )它將使我們對正確推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敏銳我們的神經,從而使我們更加堅定地遵循正確的路徑;

( 2 )在我們面對錯誤推理時,它將保護我們不受誤導。

錯誤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的方式來戰勝正確推理。下面列出一些比較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邏輯錯誤:

1、偷換概念

舉例:關愛他人是利他主義的標誌。唐璜是個博愛者。所以,他是個利他主義者。

分析:這裡的問題出在「愛」上,這個詞的含義太過模糊,太多的事情都可以歸屬於它。大前提給了一個合理的、容易接受的、關於愛的解釋。它反映了傳統的關於愛的定義,樂於對別人友善。而另一方面,小前提給我們的關於愛的理解更粗俗。當我們說「唐璜是個博愛者」時,實際上是在說,他是個花花公子,這和利他主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2、竊取論題

舉例:所有在桌邊的人都颳了臉。吉姆在桌邊。所以,吉姆颳了臉。

分析:表面看來,這個論述的結論是想證明某些東西是正確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讓我們回過來看看,第一個命題具有所有大前提的標誌,但是它的正確性是以結論的正確性為前提的。如果我不是預先知道吉姆颳了臉,那麼我就不能確定所有在桌邊的人都颳了臉。所以,結論所陳述的只是我們已知的事實。這裡沒有真正的推論。

竊取論題謬誤的另一種叫法是循環論證,有時也稱為惡性循環。這一謬誤的要點如下:首先,命題A 被作為另一個命題B 的前提條件;然後,過程被反過來,最初的前提A 現在變為結論,而最初的結論B 則變為前提

3、誤用傳統

「以前事情都是這樣處理」的事實並不能成為強制後來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理由。到底採取什麼方法完全取決於目前的實際情況。習慣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不分析實際上是否值得就遵循習慣做事,我們就會成為習慣的奴隸。在評價給定的實踐時,我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實踐本身,而不是它的歷史。

4、民主謬誤

大多數也不絕對代表著正確。當然,也可能是正確的。民主謬誤是說,如果大多數人都認為命題 X 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就此得出結論說 X 是正確的。

5、對人不對事

重申一下論證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在論證中,我們要關注的是論證本身,而不是作出論證的人。

所謂的對人不對事,就是在與他人辯論時,通過向公眾傳達關於對手的與論證無關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負面信息,以此來達到擊敗對手的目的。這種謬誤製造者的目的是轉移聽眾對論證的注意力,這種情形通常是由於論證者本人處於劣勢。

6、濫用專家意見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自以為是的專家。檢驗的標準不是他們在說什麼,而是他們是如何通過論證來得到它的。無須強調,一個專家只有在其已經建立威信的領域內作出的主張,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僅僅因為音樂成就而聞名於世的音樂家就經濟或是全球變暖問題所提的觀點沒有權威力量。

7、質的量化

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或許我們可以說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例如愛、美麗、善良、公正、自由、和平,等等。我們如何衡量它們?它們有多重?速度是多少?成本幾角幾分?試圖將不需要量化的事物進行量化是對它們的褻瀆。

8、以出身論英雄

你所犯謬誤的根源如下:知道一個來源一般是壞的,於是認定出於這個來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壞的。這並不必然成立。

9、混淆視聽

它們通常以轉移我們對目前事務注意力的方式發揮作用。正如我們在對人不對事謬誤中所看到的,通過提供與論證毫無關係的爆炸性情感信息來攻擊對手。這種謬誤有兩個特點:( 1 )它直接訴諸情感,而不是推理;( 2 )它所提供的信息與所要進行的論證毫不相關。

10、以笑飾非

11、以淚掩過

12、無力反駁不算證明

沒有強有力的證據進行反對論證,並不能因此證明其為真。不能僅僅因為你不能證明我是錯的,就說我的觀點是對的

13、以先後論因果

一件事恰巧出現在另一件事之前,這並不足以斷定它們之間必然有因果關係。我們需要更多的信息來判斷。

14、情感誤導

當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一些與我們的信仰相抵觸的重要信息時,我們就犯了情感誤導謬誤。

15、功利誤導

當我們僅僅注重於一個方法對想要得到的結果的作用,而不考慮其他方面時,我們就犯了功利誤導謬誤。

邏輯之藝術並非天外來客,它是人類生活中行動與思考的核心所在。古希臘詩人品達曾大聲疾呼:「找到你自己!」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們應該「完整地活著」。如果說「合乎邏輯地活著」不能與「完整地活著」相等同的話,它至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

同類書推薦:《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

每周2-3篇推送,堅持給自己看,分享給大家看,歡迎所有想堅持讀書和分享的人參與進來,和我們一起

堅持跑步,堅持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只差一本書 的精彩文章:

TAG:只差一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