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阿拉善蒙古族民俗文物精品展掠影

阿拉善蒙古族民俗文物精品展掠影

清花絲鑲寶石玉鼻煙壺

駝頭琴

阿拉善,大漠駝鄉,地域遼闊,獨具風情。遼闊富饒的阿拉善高原孕育了古老而傳承久遠的草原文化。蒙古族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世代相承,與漢族、回族、滿族等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守疆固土,建設美好家園,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繪就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畫卷。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彼此影響,傳承並創造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

本期紙上博物館,將帶大家走進正在貴州民族博物館展出的「阿拉善蒙古族民族民俗文物精品展」,通過款式多樣的阿拉善蒙古族服飾,工藝精湛的阿拉善仿古地毯,悠揚綿長的長調民歌等民族風情濃郁、獨具代表的阿拉善博物館館藏民族民俗精品文物百餘件,深切感受蒙古族文化的廣博與厚重。

蒼天聖地阿拉善

阿拉善系蒙古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阿拉善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被譽為「中國駱駝之鄉」。阿拉善地區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這片黃河以西賀蘭山至額濟納河27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地域,自古就是匈奴、鮮卑、党項、回紇、突厥、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阿拉善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阿拉善境內的蒙古族由阿拉善和碩特部、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喀爾喀部等各部組成,其中主要以阿拉善和碩特部與額濟納土爾扈特部。

生活及禮儀習俗

阿拉善蒙古族熱愛生活,崇尚禮儀。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以肉乳為主的飲食結構,著蒙古袍的服飾傳統,住氈房的家居形式,以及與游牧生活相協調的習俗、禁忌等,既與游牧民族傳統習俗大體相同,又有因地域和民族間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差異。這一切構成了阿拉善蒙古民族特色鮮明的生活習俗。蒙古族人見面要互致問候,相互交換鼻煙壺,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塔賽拜努」(您好)。

發禮

剪髮禮是阿拉善蒙古族首次為孩子隆重剪髮的一種風俗,也稱植髮風俗,阿拉善北部稱「剪達克」,南部則稱剪「希木格」「希木格塔日厚」等。蒙古人自古就沒有為孩子舉辦滿月儀式的習俗,但在男孩兒對3歲或5歲、女孩兒2歲或4歲時,選擇仲夏的吉日舉行盛大的儀式為孩子剪理頭髮。剪髮儀式寓意深長,它不是剪去孩子糾結成團的頭髮,而是為其栽植頭髮,希望孩子能有一頭濃密黑亮的頭髮,故稱之為「達黑塔日呼」(植髮)。剪髮前,孩子的爺爺或父親拜會有聲望的喇嘛,獻上哈達,讓其選吉日,確定剪髮日期。然後邀請親戚近鄰「在某某日光臨我家,為孩子剪髮祝福」。剪髮儀式通常以蒙古族名貴佳肴羊背子待客,並準備禮物當做剪髮禮分享給大家。

生產習俗

阿拉善蒙古族崇尚自然與人類和諧的理念,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適應自然,體現生存智慧,實用有效的牧、養、育、控、御、醫、祭的技能和習俗。此外,手工藝品製作、皮毛加工、地毯編織等,亦享有很高的聲譽,成為蒙古民族古老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服飾

每逢節慶活動,阿拉善蒙古族男女老少都要精心裝扮,身著民族傳統服飾。此時,阿拉善蒙古族精美的傳統民族服飾就成為節慶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阿拉善

蒙古族傳統服飾不僅彰顯了地域環境和傳統游牧文化造就的獨特民族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同時也顯露出契合時代變化的新的服飾理念:實用、莊重、典雅,亦不失必要的裝飾與華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阿拉善蒙古族傳統服飾也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服飾習俗,為阿拉善民族文化增添了亮麗的色彩。阿拉善蒙古族服飾從其構成來講,主要有帽子、袍子、坎肩、腰帶、褲子、靴子、鞋等。同時,主要分為和碩特、土爾扈特、喀爾喀、科布爾等幾大部落的服飾樣式。

飲食文化

阿拉善蒙古族主要食物結構分為肉、乳和糧食三大類,其飲食文化集美食、餐具和禮儀為一體,構成了阿拉善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阿拉善烤全羊

阿拉善烤全羊是阿拉善地區特有的美味佳肴,早在300多年前就已成為阿拉善王府內的席上珍品。阿拉善烤全羊原料是當地古老的綿羊品種,燃料是阿拉善天然灌木梭梭,燃點高,無異味。其配料和製作也很講究,採用傳統秘方,分幾十道工序加工而成。它蘊含著蒙古民族熱情好客的美德,也體現了民族的凝聚力,對研究游牧社會的生產發展以及民俗民情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阿拉善烤全羊於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配飾

鼻煙壺

鼻煙壺是蒙古族配飾之一,它通常是佩戴在蒙古族男子腰帶的左側,裝在漂亮的綢緞壺袋中。遞鼻煙壺是蒙古族的古老習俗,也是蒙古族牧民們最常見的相見禮。它是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雕瓷、套料、內畫等技藝技法為一身的典型器物。

仿古地毯

中國地毯五大路系之一的阿拉善仿古地毯繼承了古代波斯地毯和清宮造辦處御用地毯的傳統。其製作歷史源遠流長,工藝複雜,從設計到完成要經過織作、平、剪、洗、造舊等工藝,採用植物染色,具有彈性強、光澤度好、使用壽命長等特點。2008年6月阿拉善仿古地毯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及宗教信仰

阿拉善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富於激情和智慧,傳承了優秀的蒙古族文化藝術傳統,它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藝術實踐中,創造了極具生活氣息的民族文學作品、悠揚的長調民歌、富於節奏韻律的薩吾爾登、技藝獨特的沙畫和皮雕藝術等藝術風格獨特、藝術特色鮮明、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

氈綉

氈綉製作精緻,多以「犄」紋、「回」紋圖案作邊緣紋樣,中間作「萬」字元和「壽」字紋圖案與頂部雲紋圖案相呼應,形成十分别致、美觀的氈帳裝飾藝術。

阿拉善長調民歌

阿拉善長調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唱詞結構嚴謹,押韻工整、腔長詞短,曲調特徵和表現方法自成一派,獨具風格。阿拉善蒙古長調民歌主要分為和碩特長調民歌、土爾扈特長調民歌、喀爾喀長調民歌和科布爾長調民歌四種演唱風格,生動地體現了阿拉善和碩特蒙古族、額濟納土爾扈特蒙古族、喀爾喀蒙古族及科布爾蒙古族的風土人情及其文化傳統。阿拉善長調民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徵和體系,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呼麥

呼麥是蒙古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是一種「喉音」藝術,演唱者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獲得無比奇妙的聲音效果,在我國各民族民歌中是獨一無二的,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阿拉善的藝術家們通過學習、挖掘、整理,使這一神奇的歌唱藝術在廣袤古老的土地上煥發出新的光彩。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1683年出生,1697年10月於布達拉宮坐床,1716年來到阿拉善弘揚佛法,並與第二代王爺阿寶結為施主關係。倉央嘉措一生留下許多優美動人的情歌,在民間廣為流傳。1746年,在阿拉善南部的承慶寺圓寂,法體供奉在廣宗寺。

代表禮儀至尊的阿拉善烤全羊,聞名遐邇的阿拉善蒙古族養駝、馴駝技藝,英武雄健的沙力搏爾式摔跤,以及神奇精湛的阿拉善蒙醫蒙葯等,構成了阿拉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厚重內涵,彰顯著阿拉善蒙古民族文化的血脈和根基。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精髓也不斷彰顯著古老駝鄉無限的神韻和不朽獨特的民族精神。

寶石配飾

清代火鐮

黃地彩色雙馬紋毛掛毯

蒙古族喀爾喀服飾

來源:貴州民族報、部落可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原娃娃 的精彩文章:

見證20世紀之初蒙古歷史的俄羅斯攝影師的珍貴圖片
民俗 滿族髮式

TAG:草原娃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