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存還是毀滅——哈姆雷特對人性的剖析

生存還是毀滅——哈姆雷特對人性的剖析

相信大家都聽過莎士比亞筆下最著名的人物,「哈姆雷特」。他的名字的音譯有很多版本。在這裡,小編全篇都用的是哈姆雷特版本。

我很喜歡莎劇,所以對其有一些淺薄的研究,由於學識尚淺,不敢深談。

如有寫的不好的地方,請見諒。

一個需要拯救一切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一個處於現實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義者,曾經對天地萬物、人與社會都充滿了美好的希冀。

但是現實的嚴酷與醜惡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義的信念破滅了。

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在復仇道路上的猶豫,顯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與封建勢力的懸殊。

藉此表現了作者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反思與對人的命運與未來社會的憂慮。

哈姆雷特可謂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者的典型。

有人說哈姆雷特最大的缺點是想的太多,而做的又太少。

的確,他有很開闊的思維,他對自然,對世界,對社會的認知。都是使他痛苦不堪的原因。

他意識到在那個時代,需要解救的不僅僅是這個國家,而是整個社會的風氣。

他意識到社會的歪風邪氣,也經歷了喪父之後母親又嫁給自己的仇人的痛苦。

其實復仇本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莎士比亞則正是將這種簡單的問題擴大化,從而,顯現出當時的社會特徵。藉此來進行對人物的塑造。那麼,哈姆雷特僅僅是一個人物形象么?

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因此,哈姆雷特便不僅僅只是一個作家筆下的人物,而是成為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影子。

我們有時是否會覺得這個世界需要被人拯救卻無能為力,又是否在即將要成功的時候因為下不了決心而選擇放棄。

又是否發出過哈姆雷特的那句疑問,「生存還是毀滅」,這真是一個難以抉擇的人生命題。

這也是人文主義理想者所面臨的無奈和不幸。

時代社會的顛倒混亂,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陣痛。

人文主義者們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們胸懷遠大,目標純正,堅持理想信念,意志堅定。絕非為了一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

人文主義者過於推崇個人的力量,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眾,嫌棄一個平民也敢用他的腳趾去踢痛貴人的後跟了。」

人文主義理想信念的根本在於「人」!高貴文雅,純潔優美,勇敢堅強,兼具熱情和理智,擁有平等和尊嚴。

哈姆雷特,可謂是我讀過的最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人物之一了。

喜歡莎劇的原因有很多,最初是因為他的中文版譯者朱生豪先生,真的是非常非常喜歡朱生豪先生。所以想了解他的一切,就去買了莎劇的朱生豪版譯本。

讀的第一篇莎劇是《仲夏夜之夢》,(稍後會寫對它的評析)覺得莎劇真的很贊。從一開始的好奇,到現在的熱愛。喜歡每一篇,也欣賞每一篇。

莎劇小百科

國內有許多優秀的莎劇翻譯家,他們的風格各有不同。

朱生豪被譽為「莎劇翻譯第一人」,他的風格色彩明亮,聲韻和諧。他善於運用文言文句式,整體呈散文文體。

他的翻譯原則為「第一在求於最大可能之範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曉暢之字句,忠實傳達原文之意趣;而於逐字逐句對照式之硬譯,則未敢贊同。」

梁實秋則是與之截然相反,梁老從1930年開始翻譯莎劇,整整37年後才出版《莎士比亞全集》。

他的翻譯原則是「忠於原文,雖不能逐字翻譯,至少儘可能逐句翻譯,絕不刪略原文如某些時人之所為,同時儘可能保留莎氏的標點。」

卞之琳先生則認為莎劇本身是一種詩體,所以他的翻譯風格是以詩譯詩。他認為,莎劇既然是莎劇,就要保留其原有的樣貌,那麼譯文也要還原其同樣的面貌,唯有如此,才能傳達出同樣的效果。

施咸榮是我國第一部中文版《莎士比亞全集》的主要編輯。20世紀6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書,他負責主持,組織及審定工作。經過一系列的變動和挫折以及不懈努力,多卷本《莎士比亞全集》在1981年問世。作家陳建功在談及此書時曾說,「施先生編輯的那套《莎士比亞全集》曾伴隨我度過了枯燥苦悶的青年時代,後來我才知道,這一套我愛不釋手的書原來竟也融匯了先生無數的心血。」

下面為大家分享一些哈姆雷特中的片段,人物精彩的對話。

「再美的愛情也終會時過境遷」

「所以不要再有什麼美好的誓言」

「只要還能活一天」

「就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直到永遠」

部分文字引用:百度「海豚蝸牛」莎士比亞的悲劇中四大人物形象的分析

20180519

孫大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兩碗清粥 的精彩文章:

TAG:兩碗清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