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甩鍋他有一手,崇禎有言: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甩鍋他有一手,崇禎有言: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明末清初,在中華大地上曾經有四位主導和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關鍵人物,一個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一個是明崇禎帝朱由檢(1611— 1644),一個是農民軍領袖李自成(1606—1645),第四個是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1592—1634)。這四位之間的角逐,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 今後中國歷史的走向,改寫著中國歷史的篇章

甩鍋他有一手,崇禎有言: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最要命的是崇禎能伸不能屈,始終以天朝上國的老大自居,放棄掉可以東山再起的好機會,一如與後金議和,崇禎十四年年底,洪承疇孤軍困守松山,明軍前線日 益吃緊,正月初一,他接受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之建議,與後金秘密接觸、私下議和,然此事不慎外泄,外廷一時間輿論大嘩,所謂「言者皆雲,堂堂天朝,何至講 款?」面對如此「朝議」,崇禎為了表明清白,將一切責任推到陳新甲身上,指責他秘密議和,冤殺了陳新甲。本來己和皇太極達成的停戰協議就此不了了之。

這樣 一來遂喪失了結束兩線作戰的機會,以後一直在攘外與安內兩手作戰,疲於奔命。二如南遷,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明總兵唐通以居庸關降,李自成的農民直接對 京城形成包圍之勢,崇禎明白大勢已去,遂謀劃南遷。但崇禎認為南遷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廟,江山社稷於不顧,恐遭後世恥笑。

崇禎沒有南遷,所導致的直接結果 是明末政局中的明朝、農民軍和後金三股勢力制約相持局面過早崩潰,本來明朝最保守的局面是可以劃江而治。

甩鍋他有一手,崇禎有言: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以當時的情況來講,遷都南京可謂上策。南方當時未 受戰亂破壞,在南京又有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僚體系,兵源和錢糧供應都不成問題,撤到南方要比困守孤城要好得多。明政府實際上已經無法保有山海關,無論李自成 是否隨即追擊明政府南下,無論山海關被李自成和滿洲人中哪一方奪取,李自成同滿州人的衝突都是不可避免的。明政府南遷,則由腹背受敵轉為坐山觀虎鬥,可坐 收漁人之利。

甩鍋他有一手,崇禎有言: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並且,當時的觀念認為滿洲人乃是異族,滿洲人入關南下,不排除李自成與崇禎聯手的可能性。即使最後不免亡國,也可殘喘幾年,不至於那麼早就滅 亡。由於崇禎這面旗幟的自我毀壞,餘下力量分散,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殘殺,南明朝廷很快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小強 的精彩文章:

都說出名要趁早,名將老來成達人,比王德順還霸氣側漏
被剪刀手減掉的民國電影,下線原因千奇百怪,第三個很氣人

TAG:史小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