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生集團叫好不叫座,診所或將是他們的最好歸宿!

醫生集團叫好不叫座,診所或將是他們的最好歸宿!

HC3i導讀:

診所這種「不過輕」也「不太重」的落地方式,也許會成為醫生集團的最佳出路。而醫生集團,說不定也將成為診所賦能的新方法。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多點執業與醫生集團的「瘋長」

2018年還未過半,醫生的多點執業話題就和這天氣一樣,帶著熱度強勢邁入「盛夏」,迎來了井噴式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醫生集團的「瘋狂「發展。

從2014年醫生集團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以來,醫生集團的發展已經走過了4個年頭。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創新醫務人員使用、流動與服務提供模式,積極探索醫師自由執業、醫師個體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或組建醫生集團。」這是「醫生集團」被首次寫進國字型大小文件。2017年4月1日,《醫師執業註冊管理辦法》正式實施,醫師多點執業制度在法律層面不再存在任何阻礙。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前三分之一的時間裡,全國又有208家醫生集團公司註冊成立。據此推算,每天都有1.73家醫生集團宣布創立。截止到2018年3月,國內已經成立的醫生集團已經達到620多家。

美國醫生集團的發展趨勢

醫生集團的建立與發展在國際上已經具有相當多的國際經驗,從理論上看也是相當具有發展前景。

據美國醫療協會報告顯示,美國現有約2936個醫生集團。美國醫療市場化程度非常高,醫生可以自由執業,醫生集團擁有較大的話語權和談判能力,保險公司、醫生集團、醫院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醫生集團成為保險公司、醫院競相爭取的力量。因此美國有高達83%的醫生加入「醫生集團」。

但美國醫生集團發展逐漸呈現兩極化趨勢,一方面,隨著醫療信息化成本、診療配套措施投入、醫保對接成本等逐年提高,醫生獨立執業成本隨之增加,小規模的醫生集團發展舉步維艱,數量呈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受到互聯網和其他科學技術對傳統行業的衝擊和電子醫療健康檔案等標準化建立的影響,大型的醫生集團尋求與保險公司合作,實現風險轉移。

為何國內大部分醫生集團「叫好不叫座」?

反觀國內的醫生集團,有一部分已經完全市場化,獲得了來自資本、市場和公眾的認可。張強醫生集團、冬雷腦科醫生集團、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等諸多探路者雖然表面看著順風順水,但其背後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或許也是外人無法想像的。除了專業的壓力、還有來自於集團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壓力。

而剩下的絕大部分醫生集團,更多的都是「殭屍型」或者「掛羊頭賣狗肉型」。「虛火過旺,亂象叢生」是許多業內人士對醫生集團行業的評價。

因此,雖然政策上是一路綠燈,但是無論是醫生個人,還是公立醫院,乃至患者/消費者,都還沒有完全做好迎接的準備。而醫生集團本身,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醫生個人心理準備

現在絕大多數醫生的心理狀態,都是將醫生執業作為自己體制內工作的「後花園」,抱著嘗試的態度「試試水」。能夠有患者有收入,那當然最好;即便沒有,也只是掛個名頭而已,不費時間不費精力。因此,如果沒有徹底斷奶、斷絕回歸體制的希望,醫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極度缺乏的。這也是為何絕大多數的醫生集團十分鬆散,而且最終淪為「殭屍型」醫生集團的主要原因。

在離開體制後,一旦醫生失去了來自大醫院的光環加持,就有更強的動力提高技術、完善服務、塑造品牌。因此成功的醫生集團,情懷與努力,缺一不可。

公立機構的敏感神經

公立醫院對於醫生多點執業問題的態度一直是較為敏感的,最大問題還是來源於制度。雖然政策非常鼓勵,但醫生受到來自醫院或者科室的壓力卻絲毫未減。一方面源自醫生的人才培養制度,大多數醫生都是醫院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與資源培養,而多點執業則相當於直接讓醫院將培養的「果實」拱手送出。其次,人事管理制度所帶來的醫生人事關係和事業單位編製依然存在,醫生仍然需要通過編製來獲得諸如職稱、學術地位等「好處」。因此,如何讓醫院能夠並且願意接受醫生的多點執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醫生集團本身的問題

現階段大多數醫生集團對於本身的定位與認知也存在較大的問題。一方面作為一個醫生的聯合體來說,缺乏正規的組織形式。百度百科對於「醫生集團」的定義是由多個醫生組成的聯盟或者組織機構,一般是獨立法人機構,以股份制形式運作。而到目前為止,獲得營業執照的醫生集團屈指可數。

其次,國內大多數醫生集團對於自己的運行機制和業態關係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例如醫生集團和醫院的關係是怎樣?醫生集團與個人診所的關係是什麼?如何處理與保險、與患者的關係等等,都沒有形成明確的範式。

除此之外,醫保對接、公眾認知度(絕大多數患者並不了解醫生集團這一業態的存在)、醫療責任規範等等事情,也是醫生集團不可忽視的問題。

診所也許會是醫生集團的最好歸宿

那麼,醫生集團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

在美國,「醫生-醫院」模式是最為核心的一種,即醫生集團的落地最主要形式是醫院。醫生集團的重要兩極:醫生、患者,需要醫院去鏈接,無論是自建醫院還是醫生經紀人分級診療醫生下沉,都需要醫院來承接醫生集團的業務。

而在中國醫生集團的模式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輕模式」,不自建實體醫療機構,與其他醫療機構合作;另一類則是「重模式」,自建實體醫療機構,如聯合醫生集團背後有威爾醫院,於剛的寶寶眼醫生集團背後有美和眼科診所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美和醫院」。

但是,自建醫院無論是在成本、政策、法律、營收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互聯網醫療的落地與線下連鎖診所的發展似乎為醫生集團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醫生集團+線下診所「模式越來受到青睞。一方面對於大多數醫生集團來說,連鎖診所的患者量已經基本足夠,而且診所的靈活性也是民營醫院所不具備的。而對於那些連鎖診所來說,費長期僱傭制的醫生集團,不但能夠將診所的醫療水準提高到新的層次,而且在縮減人員開支、提高運營效率方面也十分有效。

盤點知名的幾家醫生集團,不是自己開辦診所,就是與診所開展各種合作。在這方面張強醫生集團與共享診所杏仁門診的合作,可以算得上是開創性的新型模式。除此以外,小蘋果兒科醫生集團自建的小蘋果昆育診所;張強醫生集團的杭州思俊外科診所,於鶯全科醫生集團的水岸祐鄰等等。

所以,診所這種「不過輕」也「不太重」的落地方式,也許會成為醫生集團的最佳出路。而醫生集團,說不定也將成為診所賦能的新方法。

來源:Unicorn獨角獸

這裡有料有看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醫療網 的精彩文章: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采

TAG:數字醫療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