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炯峰書法雜談系列(三)啟明整理

李炯峰書法雜談系列(三)啟明整理

李炯峰書法雜談系列(三)啟明整理

《李炯峰書法雜談系列》,主要內容都是李炯峰書法交流群中的李老師針對書友提問和習作的點評,以及李老師自己對於某些問題的看法。這個系列文章都是以日期為單位進行整理,或長或短,所以大家有時候看到的文章可能比較長,有的則比較短。但是,只要是可能對大家有幫助的內容,啟明都悉數做了整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沒有機會加入群的書友也能看到群里的一些非常有價值的交流。 為了提升閱讀體驗,文章中出現的圖片、灰色部分和大段文字前的小標題為啟明所加,用以補充說明或概括主旨。大家重點關注純黑色文字即可,尤其是我特意加紅的文字。

@南山草堂-鄒楚華 初學草書不要學大草千字文,你如果對基本草法了解到一個程度了,可以選擇它,不然一些含糊的寫法你也學,拿出來別人會認定你寫錯字。

王羲之手札,初學看放大的更清楚,現在只有摹本當然學摹本,我現在引導大家就是深入並建立自己的領地,目前很多朋友是浮躁的,是因為社會的大環境帶來的,但是大環境更需要具有細緻探索精神的人們來共同改變,現在寫米的學了一個《蜀素帖》以為自己都會了,學顏的學了個《多寶塔》或者《勤禮碑》,也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其實就那一帖都還只算囫圇吞棗。

學書法要去除懶惰思想,規律是有的,但不要想著一個規律打通關,要提煉小規律,你總結的規律越多,你能用的手法就越多,臨帖時第一不要懶惰,第二不要著急,第三要思考分析對比,一個個來,人家王厚祥先生三年寫一個《自敘帖》,辦公室一本,家裡一本,廁所一本,上廁所也翻,上飛機也看,經常在帖的邊上做分析筆記,現在成了當代寫大草有數的高手,我們需要學習這種專註的態度。

李炯峰書法雜談系列(三)啟明整理

王厚祥書法

@心音 急於創作又寫回去了,如果單靠手指的挑撥在寫字,線條就薄了,結構也隨之不穩。

因為你不在想,所以越寫越乏味。要把自己寫字的狀態調整到從容的狀態,我後來慢慢發現許多寫了很多年字的人也不知道看書法的好壞,然後才考慮怎麼跟大家講很多我一直認為理所當然應該要知道的事。

寫字首先要去把握大感覺,有學生有一天問我,米芾是一種什麼感覺,王羲之是一種什麼感覺,顏真卿又是什麼感覺,我很驚訝,一直以為所有人都能很直觀的感覺,有人寫了很多年,就一直在學董其昌,我有次偶然說,董其昌這裡有些東西是不太值得學的,你可以不用全學,他說,還能這樣嗎?我說,你為什麼學董其昌?他說因為他是歷史上認定的名家,肯定厲害,所以學他,我又問他,那你喜歡他什麼,他說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也不知道他好在哪裡,我當時就很奇怪,就在反思,是不是很多人學書法都是這種狀態。

我剛開始學書法基本知道人家哪裡好哪裡不好,哪裡可以學,哪裡不要學,我一直以為別人跟我是一樣的。我臨帖一直也沒強調要做什麼特別複雜的動作,我覺得只要自己最簡單最輕鬆寫像就好了,當然,有時候一根線我可能要寫很久才能輕鬆地寫得比較像。寫像了很快就成了肌肉記憶,謝光良看過我寫字,我寫字就是很輕鬆的。

不寫像,那些優秀的古人的技術沒有變成你的肌肉記憶,你還是技術單調的你,你得去感受他的書寫狀態,慢慢地寫像了,是基本上勉強地做到了他輕鬆表達的東西,之後你要進一步揣摩他是怎麼輕鬆寫出來的。

很多人停留在緩慢的速度寫像的狀態就以為解決問題,這是當下很多學書者創作能力不行的原因。恕我直言,一些朋友寫的,離「緩慢地寫像」這個程度,還有距離。

在我看來,從臨到創,有三個過程。

第一階段以你最緩慢的速度把每一筆寫像,並且結構也非常準確,大部分愛好者離第一個階段還有點遠,因為每一筆寫像,很難,我以前要寫像一個比較複雜的點畫都花了不少的時間。但是必須經過第一階段,才能談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是基本具備了點畫意識,結體意識,第二階段是找字內的發力點,把你緩慢的速度變成有節奏的速度,剛才有人問線的張力怎麼出來,你必須要具備一定的速度才能寫出線的張力。

在第二階段,就是揣摩所臨的這個字,古人書寫時在哪裡連續發力,可以一掠而過的地方在哪裡,稍慢的地方在哪裡。但關於速度,在一個字內都是有快有慢的,有的地方可以高速的一掠而過,有的地方卻要稍慢一點,就像開車過彎道,太快就容易失去控制。

第三階段,就是你對所學的古人的點畫、結體,書寫的速度、節奏感把握得比較好了,自己找個內容來,想像你就是你學的那個古人,你怎麼寫這段內容。

第一階段,為寫像,想盡辦法,為寫像寫准,能寫多慢寫多慢,當然,你感覺快一點能寫像,就寫快,反正要逼似原帖,我開網路班時,就是帶著大家進入第二階段。(李炯峰老師新一期蘭亭和聖教序網路課程即將開班,歡迎感興趣的書友與啟明聯繫,我的微信和電話號碼是:15210916723——啟明注)

其實很多事情都這樣,有些撞球愛好者以為那些職業者打球技術動作很快,其實他們不快,只是節奏好。 看我是在哪裡發力,在哪裡快,在哪裡稍慢。仔細學過王羲之之後,很多好的不好的,你都有個基本判斷。當然是看一筆寫一筆,每個點畫都要精準到位。而且不要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做這個事情丟臉,看人家隨意揮灑多麼愜意。不做這個細功夫,你的書寫能力上不去。第一階段做了,還要做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做了,第三階段還要大量的創作,才能有可能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是形成自己的風格,形成自己的風格,要經過對許許多多古帖進行第一、第二階段的臨寫,和第三階段的大量仿創訓練,積累而成。第四階段要看命,看什麼時候量變引起質變,或者說頓悟。

流傳於世的這些大家都很少敗筆,只是水平有高下。王羲之別說敗筆,現在的人能輕鬆完成他的一小部分技術,就可以稱當世之傑。臨像是剛入門,就是第一階段,而很多人臨都臨不像,就是對毛筆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就叫沒入門。

有標籤的人很多,但是沒有重大突破和技術難度,就不算第四階段、真正有創新自我風格的書家。

我現在經常處於第三階段,但有時又會回頭去做第一第二階段的功夫。也不急於要進第四階段,就不斷地通過第一、二階段的訓練,讓我在第三階段用更多的東西可用。不想說假話,生活中有時委屈說幾句違心話都是沒辦法,真正搞書法的時候還說假話也沒意思。但是對待書法,態度要認真仔細,心態上又要有幾分超脫。這也是對待人生的一部分,時時要超脫。

寫個字就是好玩,也不要覺得自己寫得不錯有多牛,或者自己寫不好覺得很鬧心,宇宙之中,何物不渺小,暢懷就好。我的心態一直都差不多是這樣,知足感恩,隨意自由。其實歷代書家都是聰明人,知道達不到王羲之高妙的程度,就放棄了一些自己做不到的,努力做自己擅長的。大家自己學書法也是,要懂得取捨,有些技術實在自己也算努力做了,第一階段第二階段費盡了心思,還是不能輕鬆做到跟古人一樣,那這個技術就放棄。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有各自的生理習慣,王羲之那麼好,你能用上一部分就很牛。趙孟頫是學王羲之學得最刻苦的,但是他放棄了很多東西,最後他也成了。

《赤壁賦》是趙孟頫行書里的經典,你寫的感覺不錯,但還不太熟,抓兩個特質去寫,細線挺拔,粗線溫潤,把挺拔和溫潤寫分明。

李炯峰書法雜談系列(三)啟明整理

趙孟頫《赤壁賦》

趙的溫潤應該是來自米芾,多看看米芾手札,都是下工夫的問題,再寫個幾十通就熟了。

————————

啟明按:此為2017年5月9日、20日李炯峰老師在微信群中的發言記錄。也是這個系列的第三篇文章,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同時,如果您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可以加啟明私人微信:qiming9467

長按二維碼加啟明為好友

往期推薦:

李炯峰書法雜談系列(三)啟明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明書法 的精彩文章:

這些開書法課的學校被教育部點名表揚
書法執筆:什麼是單鉤,什麼是雙鉤?

TAG:啟明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