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機器人共生
從2010年起,美國每年四月的第二周,是屬於機器人的。
事實上,這是一個由iRobot公司聯合美國國會發起的美國機器人周(National Robotics Week)活動,意在激發各年齡段的孩子對機器人技術的興趣,以及對公眾普及機器人技術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在製造、健康、國防安全、農業和交通等領域中,機器人技術被定位為加速下一代產品和應用大量出現的根本。同時,機器人技術也能增加各年齡階段學生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興趣,從了解概念開始,進而樹立相關職業興趣。
2012年,物流行業機器人公司Kiva System被亞馬遜收購,此後,物流機器人市場被真正打開。6 River Systems、NextShift、RightHand、Locus、Vecna等物流機器人公司研發出了成本更低、更有效率的物流系統,無論從市場還是投資者角度都頗有收穫,更是解決了現實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另外一些領域,一些機器人還屬於「只怕你想不到」的剛開始商業化階段,比如,一棟會像變形金剛一樣變形的住宅機器人。
家用消費類機器人的春天
在機器人活動周上,已經舉辦四界的「Robo Madness」論壇今年的主題是「回家」(Homecoming),這個話題延續了前兩年的「AI爆炸」(AI Explosion)與「AI成真」(AI Gets Real)。這個論壇聚集了波士頓地區機器人產業的製造方、投資方以及學院派等,交流並推動機器人發展,大家發現機器人已然進入人類家庭。
「隨著美國製造業回歸,機器人的出現,引發人們對未來的擔憂。」麻省科技聯合會創新學院(The Innovation Institute at the MassTech Collaborative)主任Patrick J. Larkin認為,需要找到機器與人之間的平衡,比如人們可以學習一些技能,這樣有的工作就不會被機器取代,另外,藉助機器也可以幫助重新培訓員工,增加生產效率。
一個事實是,機器人的研發歷史已經超過百年。當機器人走進人類生活,人們不禁想要回到最初的問題:機器人到底是什麼呢?
在iRobot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科林·安格爾(Colin Angle)看來:「機器人其實是在現實世界中,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感知世界,並且合理行動的物理設備。」 機器人工具是一套非常複雜的系統,在機器人工具不斷進步的同時,它也在改變這個世界。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結合顛覆了不同的行業。一個典型的機器人有感測器,還有感知世界的一套系統來指導自己行動。
iRobot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科林·安格爾(Colin Angle)
科林·安格爾在MIT攻讀碩士學位時,師從被譽為「機器人之父」的Rodney Brooks教授。這家從MIT 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走出來的公司成立於1990年。在28年的公司歷史中,這家公司創造出很多名噪一時的機器人。比如「爬」進吉薩金字塔揭開內部秘密、「鑽」進海底尋覓墨西哥油污、也在伊拉克戰場上進行找雷工作、進入福島核泄漏現場探究狀況。
iRobot也在商業市場進行過各種探索,與「孩之寶」合作My Real Baby表情娃娃、與NEXGEN合作大型商用清潔機器人、與思科合作會移動的視訊會議機器人Ava、與InTouch Health合作開發遠程醫療機器人等……不過iRobot真正為大眾所熟知還是得益於其2002年創建的掃地機器人Roomba。近年來,隨著iRobot消費類機器人業務的飛速增長,2016年iRobot剝離了安防業務,將業務發展重心放在家用消費類機器人上。
因為安格爾相信,「未來的智慧家庭其實是個機器人」。他提出,第三代智能家居應讓所有產品自動完成協同運作。「讓我們的家整體成為一個真正能自主工作的機器人:它會感知、思考身處的工作環境,然後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它能夠充分利用感測器來理解屋子的物理空間。」
這種思路與第一代和第二代智能家居完全不同。在第一代智能家居中,人們的思路是用智能手機替換原有的控制按鈕,但這並不比原有的方便;在第二代智能家居中,人們設定一個程序,讓家居環境按照你的想法來進行控制或者變化,同時把不同的設備串聯在一起,再連接到網路上。這對消費者來說,自己去管理複雜的程序和連接還是很難。
機器人生態系統
「感知、行動和思考」,這是一個具有思維的機器人應該具備的三種能力。這種構造思路也體現在iRobot的掃地機器人Roomba當中。
具體來說,感知指機器人用感測器感知它所處的物理環境的能力。掃地機器人的感測器使其能感知並檢測所遇到的障礙物,並構建其對所處物理環境的認知;行動是指行為模式的變化。舉例來說,掃地機器人優秀的行動能力表現在它可根據指令在不同的家居環境中靈活調整其行為模式;而關鍵的思考能力,來自於機器人對接收或感知的信息的處理能力。比如,當掃地機器人判斷自己的電量即將耗盡,無法完成任務時,它便會通過自身創建的家庭地圖規划出最便捷的路線,返回充電基座充電,充好電再回到之前停止清掃的地方繼續工作。
而實現這樣的功能需要軟體、感測器、演算法等核心技術的疊加。iRobot技術副總裁Chris Jones表示,iRobot在全球有1000多項專利,2017年研發投入1億美元,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達12%。
保持技術上的優勢,更依賴於人才。安格爾表示,機器人行業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包括工程師、系統專家、商業人士以及了解人類需求的人。「機器人行業和計算機行業非常不一樣,計算機行業處理的是跟數學、模型或者Excel相關,這些東西計算機做起來非常容易,人做起來非常難,所以計算機行業非常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機器人行業不太一樣,要讓機器人做工作和人一樣好,這就需要具備非常高的科技和技術含量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做成功。」
實際上,從整個產業環境來看,iRobot總部所在的麻省Bedford市屬於大波士頓地區,MIT的畢業生以及相關從業人員,衍生出30多家不同種類的機器人公司,形成了一個機器人生態系統。
歷史上,波士頓地區和矽谷地區一樣在上個世紀70年代都是美國高新科技創新的崛起之地。但由於在商業生態上不如矽谷藉助VC等形成協作的產業系統環境,從80年代開始波士頓地區的創新氣氛開始落後於矽谷。
進入到21世紀之後,以iRobot為首的機器人公司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採取了行動。除了發起美國機器人周、聯合主辦Robo Madness等活動之外,iRobot公司還成立了iRobot Ventures,將投資作為公司發展的一部分,扶植消費機器人領域以及和相關硬體生態系統的初創公司。物流領域的6 Rivers System、計算機視覺技術Escher Reality等公司都曾接受過iRobot的投資。
iRobot還擁有一個「iRobot 畢業生(Diaspora)」的社交網路。這些前iRobot員工在離職創業之後,還會與iRobot形成良好的互動,共同推進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比如工業機器人初創公司Veo Robotics的聯合創始人和工程師副總裁Clara Vu,便是前iRobot高級軟體工程師。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機器人產業生態能夠在更大的地域中形成協同效應。根據iRobot首席運營官 Christian Cerda的介紹,除了波士頓總部地區的生態系統之外, iRobot的軟體辦公室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和包括加州理工大學等其他高校以及矽谷保持密切的聯繫,形成位於加州的生態系統。而「另外一個生態系統就在中國廣州。iRobot在廣州建立創新中心,研發符合中國市場的產品。依託於廣州、深圳地區的創新力量,我們又建立起一個在中國的生態系統。」
與美式住宅相比,中國等亞洲國家的住宅環境相對狹小,iRobot針對亞洲市場研發了Braava系列,這類清潔機器人更為小巧,並且可以提供亞洲家庭傳統的擦地模式。2016年,iRobot公司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整體運營。面對這個全球唯一不是由iRobot所創造的家用清潔機器人市場,Cerda認為「未來2、3年將是掃地機器人市場的爆發期。」他是根據市場增長率做出這個推斷的。2017年,中國市場的增速是23%,美國市場為56%;歐洲市場為30%到35%,而日本市場和中國市場接近,大約是20%。


TAG:IT經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