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既「引得進」,也「走得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藍圖日漸清晰

既「引得進」,也「走得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藍圖日漸清晰

近期,中國資本市場加快雙向開放步伐,如A股納入MSCI、放寬外資券商持股比例及收購境外交易所、滬倫通即將推出等舉措頻頻。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的全球化與國際化是金融體系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引進來」及「走出去」,中國資本市場站在新的起點,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引進來」是必然

近期,我國通過逐步提高QFII、RQFII額度,提升外資機構在我國資本市場佔比,吸引更多境外資金配置境內市場,以主動開放推進資本市場國際化發展。

「外國投資者過去一年增加了A股持股。」瑞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股票主管、董事總經理施斌向記者表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18年3月底,境外投資者在中國的在岸股票持有總額為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5%。深港通、滬港通的開通啟動了中國在岸市場投資,自此海外投資者在過去2—3年中持續增加中國股票投資。

與此同時,證監會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允許外資券商持股比例達51%。消息一出,瑞士銀行即向證監會申請股權變更並獲受理,這意味著瑞銀成為首家在中國內地申請控股證券公司的外資機構。據悉,野村證券和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也將緊隨其後。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研究員曹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外資股東擁有這些金融機構的控制權後,對其而言,合資券商的股權價值會顯著提升,而且會有更大的激勵引入更好的經營管理理念、技術和組織架構,發揮外資券商在產品設計、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在曹嘯看來,股權結構是影響公司行為的重要因素。「以往合資券商在外資控股後,經營行為等會發生根本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外資控股券商的出現,等於在中國證券市場引入新的機構類型和競爭力量,會對中資券商形成競爭壓力,但從長期看有助於後者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記者了解到,瑞銀集團正在加快中國資本市場的布局。以瑞銀資產管理為例,5月2日其在中國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WFOE)瑞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推出了首隻境內固定收益基金產品「瑞銀現金添益債券私募基金一號」,並正向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前景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最重要的原因。」曹嘯告訴記者,由於金融發展階段的差異,外資金融機構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像瑞銀這樣的金融機構已在中國證券市場積累了渠道、人脈、信息、風險等方面經驗,取得控制權後,外資券商可以把技術競爭優勢疊加,深入參與中國市場,且能實現迅速盈利,從而獲得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帶來的紅利。

「走出去」是趨勢

在外資券商「走進來」的同時,國內券商「走出去」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5月4日,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分別公告稱,經中國證監會批准,獲准試點開展跨境業務,業務規模不超過公司凈資本的20%。至此,獲准跨境業務試點資格的券商增至7家。業內專家認為,這是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鼓勵券商「走出去」的實質性舉措。

曹嘯向記者表示,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是一種趨勢。對中資券商而言,首先境內客戶具有全球資產配置的需求,為此,券商必須開拓海外市場,為客戶全球配置資產提供便利;其次,國際投資者在新興市場進行資產配置的需求長期存在,尤其在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背景下,國際投資者具有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需求,這也要求券商開拓海外市場,近距離接觸國際投資者;第三,券商在自身投資及幫助客戶投資的過程中,為更好地對沖和分散風險,必然要求在全球進行資產配置。同時,海外市場的開拓意味著券商能為客戶提供更豐富的產品線,提升資產配置能力,這也是激勵券商「走出去」的因素;第四,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機構開拓國際市場,在全球開展業務是自身分散盈利來源,提高抗風險能力的需要。

曹嘯認為,券商「走出去」有利於提高國際化水平,有利於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更有利於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隨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繫日益緊密,未來或有更多券商獲准試點跨境業務,已獲准試點的業務範圍也有望進一步擴容。不過,曹嘯指出,目前中資券商的國際化水平較低,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佔比較低。因此,券商「走出去」首先要熟悉海外市場的監管與法律要求,尤其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注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避免不當行為破壞海外投資者對中資券商的信任;其次,要了解海外市場的文化,了解海外投資者的需求,在此基礎上設計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提供高質量服務;第三,中資券商最大的競爭優勢是熟悉中國資本市場,中資券商應立足於連接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的渠道優勢,發揮海外業務與境內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

新機遇兼具新挑戰

我國資本市場擴大對外開放始於上世紀90年代,今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業內人士認為,新時代的資本市場開放是雙向的,是要實現中國資本市場與國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要以資本市場開放帶動整個金融市場開放,實現整個金融市場全球聯通。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引進來」和「走出去」,站在新起點的同時,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資本市場規模增速特別快,也有很高的融資效率,支持了中國經濟增長。但目前處於發展初期,有較明顯的新興市場特徵,主要表現在市場缺乏秩序、上市公司不當行為盛行、監管制度和法律體系還不能很好地約束上市公司行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缺乏信任,股市短期投機氛圍較重。」曹嘯指出。「1993年,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資本市場佔比為零,目前佔比為11.3%,並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但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股票市場的股份只有1.15%,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遠低於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金融市場國際化嚴重落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

由此看來,中國資本市場全球化與國際化亦是金融體系發展的必然要求。曹嘯表示,在WTO框架下,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是義務和責任,也是一種國際壓力。以往中資金融機構開展海外業務受到其他國家限制和約束,原因在於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有限,而國際金融市場更強調開放的對等性。因此,雙向開放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中國資本市場已具備了開放的條件。

「國內金融機構有客戶網路、資源、當地支持的優勢,國際金融機構有資本、風險管理、產品的優勢,兩種具有不同優勢的競爭將使中國資本市場非常精彩,並由此改變中國金融市場格局。」朱民認為,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會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建立健康有效和穩健的金融市場體系。

曹嘯認為,在此過程中,中國的金融監管應借鑒國際經驗,在制度上夯實中資券商開展海外業務的監管要求,尤其在中資券商的治理結構、強化信披和投資者利益保護方面進行完善。「中資券商『走出去』會對監管制度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券商海外業務的拓展,會加劇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之間風險的傳染,中國金融體系更容易受到外部風險衝擊,監管當局需面對更複雜的系統性風險管理的問題;此外,在監管制度設計上要考慮金融機構適應海外市場的具體情況,進行業務、產品和風險管理創新,在中資券商拓展海外市場的風控之間進行更好的權衡。」

圖片均來自網路

敬請

請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金融報 的精彩文章:

船小好調頭!快來看看城商行如何玩轉金融科技,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中外資銀行攜手建設「一帶一路」

TAG:上海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