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人現代主義先驅」朱沅芷:《歡樂節慶的百老匯》

「華人現代主義先驅」朱沅芷:《歡樂節慶的百老匯》

「每件發自內心的畫作都在試圖尋找符合其時代背景的表現語彙。」

—朱沅芷

被譽為「華人現代主義先驅」的朱沅芷,是最早探索於歐美現代藝術的華人藝術家;融貫中西的他開創了獨一無二的「鑽石主義」個人風格,非凡成就令他成為二十世紀華人藝術家的輝煌典範。

拍品編號29

朱沅芷 (美國/中國,1906-1963)

《歡樂節慶的百老匯》

油彩 畫布

121 x 101 cm.

約1930-1940年代作

估價:港元 30,000,000 - 40,000,000

將於佳士得香港春拍「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融藝」晚間拍賣上亮相的《歡樂節慶的百老匯》便是朱沅芷藝術生涯中個人風格與創作技法全面成熟時的經典作品,完美地結合了具代表性的紐約題材、多重視點的敘事構圖與獨創的用色技法。

1906年生於廣東的朱沅芷,15歲赴美依親與住在舊金山的父親一同生活,進入加州美術學校(現為舊金山藝術學院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就讀。歐菲德教授(Otis Oldfield,1890-1969)型塑了他對現代藝術的認識與敏銳度。1926 年,朱沅芷在他所協助創辦的「現代藝廊」(Modern Gallery)舉行了生平首次個展,因此結識了法國穆哈特王儲夫婦(Prince and Princess Achille Murat)。經由他們的贊助,朱沅芷得以前往巴黎,併入選歐洲藝術最高殿堂「獨立沙龍」(Salon des Indépendants),無疑是對其作品價值的高度肯定。1930年受到經濟大蕭條的波及,朱沅芷回到紐約,隨後應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 之邀,創作了《工業之輪在紐約》,成為生涯著名作品之一。

朱沅芷《工業之輪在紐約》, 1932年作

1920 年代的歐美正經歷」咆哮的二十年代」:前所未有的現代化風潮、旺盛的消費慾望與都會生活、反傳統精神的社會、對未來的樂觀無限巨大,所有人都感到一個全新而截然不同的時代即將到來。在藝術上,一波波全新的藝術概念橫空出世,藝術流派各家爭鳴,形成絢爛多彩的年代。作為現代主義先驅的一員,朱沅芷深受西洋1920 至1930 年代諸多藝術概念的啟發,其中立體主義無疑是當時最具革命性的主張。藝術家們如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用塊面的結構關係來分析物體,衝擊了朱沅芷的藝術視野;而法國立體主義分支」奧菲主義」(Orphism) 的先鋒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 對光線的解析,也進一步產生了由美國藝術家所發起的」共色主義」(Synchromism),這些建立於」色環理論」的概念,以紅、藍、綠原色互補的原理使畫面更加鮮明,深深影響了朱沅芷的創作。此外,朱沅芷的作品也具有一種隱喻潛意識、夢境或詩意的傾向,而畫面所蘊含的敘事性與散點式構圖,則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隨。

這些藝術概念最終形塑了朱沅芷的個人風格,他強調把塊面的律動組織起來,以鮮明的對比、菱形的分割、原色的融合,打破空間的界線,表現畫面的故事及潛在情緒。他以「鑽石主義」(Diamondism)為這樣獨創的藝術理論命名,成為朱沅芷一生最重要的創作風格。

「鑽石主義如同一面稜鏡,一片單向玻璃。它只不過是一種媒介,不是起因,而是一股力量。端看藝術家,也端看觀者,如何利用它。」

這樣的表現方式在此件《歡樂節慶的百老匯》象徵著風格的全面成熟及內化,不再刻意突顯塊面和原色的獨立,畫面更加柔和,進而將「鑽石主義」臻至完美。由天空及雪地的處理,可發現朱沅芷以極薄的油彩堆砌了紅、藍、綠三色,並以原色融合的原理創造出鵝黃、天青、粉紅等燦爛的光線變化,營造豐富的視覺效果,來自他多年鑽研原色應用的心得。而一道道陰影的層次對比,來自幾何分割的技巧,突顯了光影的律動,烘託了空間的深度,一路延伸視覺終點至遠方的帝國大廈。

紐約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攝於1911 年

Photo: Library of Congress, LCUSZ62-124938

畫中以許多真實存在的美國品牌為題材,如服裝品牌Rogers Peet及Stetson hats、香煙品牌Fatima Cigarettes 等;遠方的帝國大廈及紐約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mpany Tower)也都被朱沅芷如實紀錄下來,真實呈現了一個騰飛的美國社會,這樣的題材連結了他與所生活的土地與時代的關係。

畫面上記錄了帝國大廈及紐約大都會人壽保險大樓

此外,朱沅芷在創作時,打破空間的透視性,採取中國傳統散點式的敘事構圖;由兩側建築所營造的空間中,近景的情侶、遛狗的婦人、街邊的行人、遠方嬉戲的孩童,都各自述說著一段故事,引領觀者彷佛夢境般深入畫中的世界。當時,美國盛行以托馬斯·本頓(Thomas Hart Benton, 1889-1975)為首的鄉土主義(Regionalism),他們與朱沅芷都力求將現代藝術與美國風土景物結合;但相較之下,《歡樂節慶的百老匯》更具有一種空間的深度及敘事的豐富性,蘊含更深層的畫面意境。

朱沅芷在創作時打破了空間的透視性,採取中國傳統散點式的敘事構圖

此件《歡樂節慶的百老匯》布局精巧,畫面精雕細琢,採用溫暖的金色烘托冬日暖陽的節慶氛圍,象徵充滿能量的紐約,是相較朱沅芷色彩濃重且個性鮮明的其他作品而少見的作法,代表著充沛的創作能量與樂觀的生活態度。1945 年,《歡樂節慶的百老匯》更登上紐約郵報的特別報導,內容刊出這位名叫「Yun Gee」的華人藝術家以及相關的展覽信息,可見這件作品在朱沅芷一系列創作中的代表性。

1932 年,朱沅芷的盛名已傳回中國,上海密勒氏評論報所發行的《中國名人錄》之中便可以找到對他的描寫。與在大西洋彼岸互相輝映的常玉不同,朱沅芷積極擁抱前衛藝術,偏愛描繪現代都會生活,藉由融合東方內涵和西方技法,推動他所獨創的「鑽石主義」,鍥而不捨地追尋藝術的自我實現。他甚至在海外開班授課,教導新一代移民全新的創作概念,成為華人第一位現代藝術先鋒。此件《歡樂節慶的百老匯》標記了他一生創作歷程的最高成就,顯示在融會中西、貫通古今之後,將東西方的藝術語言升華為自我獨有的風格的獨一無二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佳士得 的精彩文章:

「波普藝術王子」沃荷筆下的「搖滾之王「貓王
西方藝術簡史:戰後歐美藝術

TAG:佳士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