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鎂客註:

鵲橋、嫦娥、玉兔......中國航天器的名字都美的不像話!

在中國民間故事中,「鵲橋」是連接牛郎和織女的橋樑。而今早發射的中繼衛星「鵲橋」,則將作為嫦娥4號通訊器的「探測官」,在地面和月球背面之間架起通信的橋樑,邁出了人類首次登錄月球的第一步。

本文開頭的視頻,可以很快讓你在兩分鐘內了解「鵲橋」。正文的內容,則從為什麼要發射「鵲橋」出發,以專業的角度詳細的介紹了「鵲橋」的外形、即將被送入的軌道,以及攜帶的科學儀器和將要執行的主要任務等。

本文轉自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作者:haibaraemily;作者公眾號: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ID:haibaraemily_planets)。

視頻:2分鐘搞懂為什麼要發射中繼星。來源:漫步宇宙

正文:

「嫦娥」未動,「鵲橋」先行。

我國的第四個探月任務,嫦娥4號的中繼衛星鵲橋於今天(2018年5月21日)凌晨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征4號丙(CZ-4C)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在今年4月24日的「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開幕式上,這顆中繼衛星被賦予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鵲橋」。


中繼衛星是做什麼的?

我國的嫦娥4號計劃著陸於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隕石坑(中心位置44.8°S,175.9°E)中,並釋放月球車進行探測。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圖 | 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來源:參考文獻[1]

這是人類首次嘗試著陸月球背面。

但由於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這是月球被地球的引力逐漸鎖定的自然結果,太陽系中眾多大衛星都處於這樣的狀態,甚至系外行星中都有很多都已被母恆星鎖定),地球上的人類始終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地面基站自然也只能收到來自月球正面的信號。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圖 | 已被潮汐鎖定的月球。製圖:haibaraemily

不過,這對很多月球觀測都是沒什麼影響的——因為軌道器是會一圈一圈繞著月球飛的嘛,飛到背面時測到的數據,飛到正面時再傳回來就好了,只是有點延時而已,不是事兒。

事實上,人類在月球探測非常早的時期就已經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了——1957年,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尼克1號進入太空;1958年,人類開始月球探測;1959年10月7日,蘇聯的月球3號就已經傳回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影像。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左)為紀念蘇聯拍到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影像發行的郵票;(右)為當時傳回的第一張月球背面影像,左邊的暗色

但有些需要實時保持聯絡的探測項目就出問題了。

比如激光測月就是不行的。就是在月球上安裝激光反射稜鏡,通過從地球上打激光去月球並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就可以精確測量地球和月球的距離和距離的變化,並用來推測與之相關的各種地球物理參數——這東西裝在月球背面顯然是不行的。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左)人類迄今為止安裝在月球上的所有激光反射稜鏡,目前只有美國的阿波羅11、14、15和蘇聯的月球2

重力測量也是不行的。行星的重力場測量通常採用無線電信號的多普勒頻移來計算,這就需要時刻保持多普勒信號的跟蹤,不能中斷。所以一旦探測器飛到了月球背面,就測不成重力了……怎麼辦?涼拌。沒有就是沒有。事實上,直到1998年的月球探勘者號探測器,也就是人類開始探索月球的40年後, 都沒有辦法直接測量月球背面的重力場信息。

這個問題直到2007年日本的月神1號探測器採用了一顆中繼衛星(Rstar)才得以解決。再到2011年NASA的GRAIL重力探測器,直接發射了兩顆衛星一前一後編隊飛行,彼此之間再也不用擔心「失聯」,一舉把月球全球重力場測量提高了一個量級。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左)使用中繼衛星進行月球背面重力測量的日本月神1號探測器,來源:JAXA;(右)使用雙星編隊飛行

在月球背面釋放著陸器和月球車更加不行了,別說實時通訊了,啥時候都不能通訊。所以嫦娥4號的著陸器和月球車要怎麼辦呢?還是要靠中繼衛星。只不過,這時候的中繼衛星不是為了跟蹤測量,而是為了保持和地球基站的通訊了。看到這裡,想必讀者一定已經明白,咱們為什麼要給嫦娥4號這顆通訊中繼衛星取名叫「鵲橋」了吧?

嗯,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中繼衛星要被送到哪裡去?

鵲橋號將被送入一個叫做環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軌道。拉格朗日點又叫做平動點,兩個天體周邊一共有5個這樣的點。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兩個天體周邊的5個拉格朗日點L1-L5。圖中所示的是日地的5個拉格朗日點,地月的5個拉格朗日點以此類

在這些點上,兩個天體的引力綜合影響達到平衡,其中L2點就是地月連線上遠離地球的那個點。處於拉格朗日點附近的探測器,可以始終保持相對於兩個天體幾乎靜止的位置,這也就意味著,可以保持穩定的通訊。

除此之外,L2點也好處多多,在這附近的探測器,不僅可以獲得更好的光照條件,而且維持軌道所需的能量還更小。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其實,在環地月L2軌道上放一顆通訊衛星,來為月球背面的任務提供通訊中繼,這個想法早在1972年就已由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軌道設計專家Robert Willard Farquhar提出[2],但直到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才將首次由鵲橋號實現。轉眼四十年,一種穿越時空的迴響。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Robert Willard Farquhar在1972年提出的環L2點軌道設計,L2點與月球之間的距離約為64500千米,而中繼星在一個以地月L2點為中心,半徑3500千米的軌道上,做周期約14天的圓周運動[2]


中繼星鵲橋號長什麼樣子?

鵲橋使用的是我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100微小衛星通用平台,加上約100千克的無水肼推進劑燃料總共也就只有四百多千克重。鵲橋號機身長方體,採用板式結構,可由鋰電池和太陽能板供電。頂部安裝了一個直徑4.2米的傘狀拋物面天線作為衛星收發著陸器/月球車信號的高增益天線,也就是說在發射階段會收攏,入軌後再打開。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鵲橋號的設計圖。來源:參考文獻[1]

這種方式比較節省發射空間,是中繼衛星和微衛星比較常用一種天線設計方式。比如NASA的中繼衛星TDRS 7和雷達微衛星RainCube都是類似的天線設計。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NASA的地球中繼衛星TDRS 7(左)和雷達微衛星RainCube(右)示意圖。來源:NASA

↓RainCube的高清實物圖長這樣(來源:NASA)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打開的過程嘛,應該跟RainCube這張差不多……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鵲橋號與著陸器/月球車之間的收發信號和數據使用X波段,與地面測站之間的收發信號和數據使用S波段(鵲橋號向地面測站傳輸數據也可以使用X波段)。著陸器/月球車向中繼星的最大上傳速率有280/560kb/s,地面測站從中繼星的最大下載速率有2000/10000kb/s。同時,著陸器可以接收來自月球車的UHF波段訊息,再把這些訊息以X波段傳回給鵲橋號。著陸器/月球車向中繼星的上傳速率最大有280/560kb/s,地面測站從中繼星的下載速率最大有2000/10000kb/s。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中繼星(relay satellite)與地面測站(ground satiation)/著陸器(la

中繼星鵲橋號帶了哪些科學儀器?

除了通訊中繼這個主任務之外,為了充分利用月球背面的絕佳地理位置,鵲橋號還帶了兩件寶貝:

一件是與荷蘭合作研發的低頻射電探測儀(NCLE)。由於大氣層和電離層的干擾,地球上的測站幾乎無法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而月球背面這塊風水寶地,可以很大程度上屏蔽這些干擾。鵲橋號攜帶的NCLE儀器,將在處於月球背面的L2點附近進行射電天文測量、太陽風暴和行星無線電脈衝探測等一系列實驗性的天文實驗。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通過測試驗收的中荷低頻射電探測儀(NCLE)。來源:Twitter@ASTRON_NL

另一件是170毫米孔徑的激光角反射鏡。前面我們說過,月球背面上的測站是無法進行激光測距的,但地月拉格朗日L2點可以呀!在這裡架設的激光反射鏡,不僅不會被月球遮擋,而且還可以測到比月球正面的幾個激光反射稜鏡離地球更遠的距離。配合地面0.5米口徑的激光發射望遠鏡和1米口徑的激光接收望遠鏡,預計可以達到精度優於15毫米的單程測距,測距結果還可以幫助鵲橋號進行軌道校驗[1]。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激光角反射鏡工作原理圖。來源:參考文獻[1]


除了鵲橋號,這次還會順帶捎點啥?

由於執行此次鵲橋號發射任務的長征4號丙(CZ-4C)運載火箭尚有餘力,這次還將一同發射兩顆微衛星,這兩顆微衛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負責研發,因此取名叫龍江1號和龍江2號。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龍江1號和2號衛星結構圖。來源:參考文獻[3]

龍江1號和2號將被送入一個距離月球300千米×3000千米的環月橢圓軌道,然後一前一後編隊飛行,以相距1~10千米(基線長度)的距離進行超長波天文干涉測量等實驗。其中一顆微衛星還搭載了一台沙烏地阿拉伯研製的微型光學相機。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龍江1號和2號一前一後編隊飛行。來源:參考文獻[3]

而嫦娥4號的主角,著陸器和月球車,將於鵲橋號發射半年之後的12月發射升空。鵲橋號的設計壽命長達五年以上,也就是說,除了給設計壽命分別為6個月和3個月的嫦娥4號的著陸器和月球車提供中繼服務之外,這顆衛星還將會繼續在環地月拉格朗日L2點軌道上運行很久,給接下來國內外的月球背面探測任務提供中繼服務。


在各個波段看宇宙

製圖/中國國家天文

視頻|兩分鐘看懂「鵲橋」:中國人讓月球背面第一次有信號了

致謝:本文感謝知友 @鸑鷟鵷鶵、@太空精釀 對本文內容提升所做的幫助。

參考

[1] 吳偉仁, 王瓊, 唐玉華, 於國斌, 劉繼忠, & 張瑋等. (2017). "嫦娥4號"月球背面軟著陸任務設計. 深空探測學報, 4(2), 111-117.

[2] Farquhar, W. (1972). A halo-orbit lunar station.

[3] 張錦繡,陳學雷,曹喜濱,等. 月球軌道編隊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任務[J]. 深空探測學報,2017,4(2):158-165.

[4] Ye, P., Sun, Z., Zhang, H., & Li, F. (2017). An overview of the miss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4 Lunar Probe.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60(5), 658-66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谷歌AI部門大改組,人工智慧商業化之路正式開始!
在拋棄同齡人的路上,你究竟跑的有多快?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