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瓷器鑒定那些事兒:瓷器的燒制過程

瓷器鑒定那些事兒:瓷器的燒制過程

圖片 | 國家地理中文網

近700年的歷史中,由景德鎮生產燒制的瓷器,逐漸風靡全球,譽滿海內,是世界公認的瓷器生產中心,被譽為「瓷都」。如今我們能夠看到、觸摸到的每一件瓷器,前後都要經過選礦、煉泥、定樣、利坯、繪畫、施釉、入窯燒瓷等72道製作工序,幾十位工匠經手,歷時近半年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其中,將胎坯燒製成瓷器是在整個過程中是最關健的一環,現在介紹燒制瓷器的程過。


一、裝坯入匣

這裡說的「坯」即已經生產完成的瓶、罐、盤、碗等各種器型的胎坯;「匣」即匣缽。在將胎坯放置在匣缽的過程中,要按照瓷器品種、釉色的不同分別裝入匣缽內,之後再按不同釉色種類放在窯棚內備燒。

網路圖片 現代匣缽

準備燒制的胎坯一般稱為「備坯」,備坯的數量通常會多出一窯能燒制瓷器的總數,這是因為在用柴窯燒制時,所消耗的各種資源非常大,有「寸窯寸金」的說法,因此,只能多備,不能少燒。之後要告知負責碼窯發坯的負責人—托坯師,由他負責之後入窯所需的工作。

網路圖片 匣缽


二、整理窯弄

在每次燒窯過程中,窯爐都有一定程度的損壞,如窯頂開裂、封泥脫落、窯磚斷裂、窯頂變形等情況,因此在每次燒窯前,都要對窯內進行相應的整理,這一項工作叫做「整理窯弄」。

塗抹過耐火土和黃土的窯定

若有窯磚斷裂,就要重新更換,再用耐火土、黃土合好,這一過程中,如果其餘地方有開裂的縫隙,也要將其重新塗抹,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下次燒窯過程中裂隙繼續擴大,也防止在燒窯升溫過程中發生漏氣,導至無法達到燒制的溫度和環境氣氛。此後將窯內一切雜物以及堵火用的幾千個,直徑約20厘米,傳統龍窯用於燒制普通小碗的「可二」匣缽,拆掉搬出,查看窯內是否達到燒瓷的要求,之後就可以繼續下一步的工序。

滿窯工作

三、滿窯

在景德鎮燒制瓷器中,有「一滿,二燒,三熄火」之說,可見滿窯這項工序,是一窯瓷器能是否成功的最關健的一步。甚至可以說,一窯瓷器的命運,在滿窯的過程中其實就已經決定的。滿窯的工作,由燒窯團隊中的一把手—把樁師負責。為了將一窯瓷器燒製成功,把庄師要對窯性、胎泥的軟硬度、釉水的熔化溫度、器型、近幾天的氣侯狀況等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再來決定採取怎樣的滿窯方法。

一直碼到窯頂的匣缽

三百擔鎮窯可以滿三十六路匣缽,在滿窯時匣缽的尺寸要合理分配,每柱匣缽之間所留縫隙要一至。若滿窯縫隙不統一、不合理,就會出現問題。窯工之間流傳有兩句話,一句為「前緊後松,累死窯工」,原因是前幾路匣缽滿的縫隙過小,因此火受到的阻力過大,煙囪拉不動火焰,升溫慢,費柴、費時、費力,即使超過熄火時間,再多燒十幾個小時,出窯後瓷器仍然會不成熟;第二句話是「後緊前松,快似雷公」意思是說,前幾路滿的縫隙過大,火焰無法留在窯室內,被煙囪很快排空,形成火焰流動速度過快,十幾個小時就熄火了,匣缽已經承受不住火的力量,會發生倒窯,損失慘重。

窯內區域示意圖

在滿好匣缽之後,還要用稀泥,在匣缽間選幾個點,使之前後左右相互粘連,讓整窯內的所有匣缽成為一個整體,來抗拒燒窯時火焰的力量,不發生傾倒。每次鎮窯可以同時燒制十幾種不同的釉色,大小器型的胎坯上萬件,滿完整窯一般平均需要一天時間。


四、燒窯

近萬個裝滿胎坯的匣缽整齊的滿完後,由把樁師親自指揮封閉窯門。窯門寬約0.8米,高約1.8米,總面積不足兩平方米,卻要用三、五小時才能封好。窯門就是窯火的命門。

剛點火後的窯門狀況

窯門封的好壞、被稱為「子門」的投柴孔位置的高低,共同決定著燒窯的節奏,稱為「子高一寸,火高一丈」,又有「千斤窯門,四兩窯」的說法。窯門密封后就開始點火燒窯,把樁師向托坯師吩咐好燒窯的節奏後,就可休息。燒窯的工作由其餘工人分批進行。第一班由托坯師傅負責指揮帶領六名窯工進行工作。這時窯內溫度低,煙囪的抽力不夠,用柴不多,火不滅即可,稱為「打冷火」。這一階段,窯門留有通風孔,在窯頂火膛上方的發火孔也要打開,形成氣流的循環,煙囪會排出白色的煙,是窯內的水汽形成的。等到窯內有了溫度,就要將窯門封嚴,只留子門,蓋住發火孔,

火力逐漸上升

加大投柴量,窯門上方兩個圓形眼子透出的光亮,隨著火力的提升開始由淡黃色逐漸變為桃紅色。這時托坯師傅要跟據它的變化,分析窯內的溫度,並發出口令指揮其他窯工進行不同速度的投柴。打冷火時間的長短,是跟據氣候決定的,一般會在8到10小時之間。

上囪

等火焰燒到煙囪處了,這一階段叫「上囪」,第一班窯工便可休息,第二班窯工開始上班。此時由架表師傅負責指揮繼續燒窯。這一階段窯內火膛的溫度能夠上升到1000度以上,投柴的窯工必須穿長袖的服裝,帶草帽、手套進行投柴,以免防止燒傷。投柴量的持續增加,火力的逐漸加大,使得窯棚內彌散著松油的香氣。此時的火膛內部烈火呼嘯,窯頂如蒸鍋,熱氣騰騰。架表師傅通過煙囪處的觀察孔進行判斷火力,進行指揮。就這樣投柴近十幾個小時,直至熄火。

鉤取火照觀察

在高溫還原階段,把樁師傅要隨時觀察窯身的整體變化。窯身在進行燒制時,是會膨脹的,通過窯門處觀看窯頂內部的變化,是否有窯磚燒斷,窯的整體變化是否一致,若不一至就要對用於壓窯的磚塊進行增減調整。這一階段還要通過窯頂中間的觀察孔,查看匣缽柱是否有變動。因窯頂為圓形,從窯門處到窯身與煙囪連接處有一個上升的坡度,如看到匣缽向窯門傾斜說明一切正常不會有倒窯發生,可以繼續投柴升溫;若發現匣缽向煙囪傾斜,證明火焰的力量已經將匣缽吹偏,不能再繼續投柴,此時一旦一柱匣缽失去支撐力,整窯的匣缽就都有可能傾倒,一窯瓷器和匣缽都有可能報廢,損失慘重。這一狀態窯工稱為「前雄後煽」。

火照發色

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可以繼續燒窯,如碰到火的流速不勻,把樁師將往松柴上潑水,降低柴的燃燒速度,把火往煙囪里趕。這時,煙囪從剛點火冒出白色的水汽白煙,經過由於加大投柴量造成的氧氛不足而冒出的濃烈黑煙,直到最後火焰從煙囪噴薄而出幾米高的火柱,這時整個窯內的匣缽都在燃燒,經歷著高溫還原階段。

首都博物館藏明空白期大罐

到了這一階段,把樁師傅要到窯頂打開分析孔,勾出火照查看青花的發色來判斷溫度,此處不是青花料能夠正常發色的位置,如果發色能夠達到明代空白期青花的發色狀態,就表明這一窯燒好了。如果把握不準時,也可以用吐痰的方法,從分析孔往窯內吐,看痰落地後,是在燃燒,還是被風吹走,如果在燃燒,說明溫度不到,如果被吹走則證明窯燒好了。一般把樁師傅燒一窯需要吐痰試6次,所以把樁師有「十個把樁,九個癆病」之說。

網路圖片 開窯


五、熄火、開窯

經過20小時左右的燒制,一窯瓷器基本上以經燒好,把樁師再平火二到三次,使火膛內殘留的松柴燃燒殆盡,使匣缽自燃一段時間,窯內逐漸降溫之後就要進入到熄火階段。

網路圖片 開窯

是否可以熄火,時機很重要,把樁師會與窯廠廠主進行商量,是否同意或是再進行燒制,此時轉瞬間就能改變一窯瓷器的整體面貌。在熄火後,一般經過兩天冷卻後可以開窯,如果準備馬上燒制下一窯,可以將冷卻的時間縮短一點,餘溫可以節省三成左右的燃料。開窯後,先將燒成的瓷器取出,之後再取匣缽。將瓷器按品質分級,打掉墊餅,再用竹片或是細沙磨光露胎處,這樣一件瓷器才算完成。「燒好了不要笑,燒壞了不要燥」,出窯後,窯廠廠主還要組織把樁師,配釉師,畫繪師等有關人員,分析總結本窯燒制問題。

首都博物館藏清乾隆抱月瓶,釉面如「一汪水」


結語

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中國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有幾千年的燒造歷史。從明、清至民國,景德鎮所使用的窯爐始終是最先進的。但從泥土經過火焰的洗禮,重生變成一種新的存在形式—瓷器,是非常之艱難的。一窯內若五成能成功地燒成瓷器就算合格,六成已經是優秀了。在人做、火燒、老天說了算的時代,窯工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將世界最精美的瓷器,呈現在我們面前。

原文作者:何國森 口述 殷鵬 整理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4月刊《瓷器鑒定那些事——瓷器燒制過程》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丹青流韻——扇面收藏的那些事兒
陶瓷鑒定那些事兒:何為龍窯?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