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葛劍雄:我們的普通話是以誰說的為標準?

葛劍雄:我們的普通話是以誰說的為標準?

葛劍雄:我們的普通話是以誰說的為標準?

記得1990 年訪問日本時,主人招待我們登京都塔觀光。登上電梯後,服務員特意表演關西口音與關東口音日語的區別。講得比較誇張,所以連不懂日語的我也覺到有不小的差異。

以後有機會在京都住了近半年,曾請教一位世居京都的友人,知道關西人與關東人之間雖沒有中國人說方言那麼大的差異,但口音畢竟不同。於是我問他:「標準的日本語的發音以哪裡為準?」他說當然是關東。我又問:「如果關東人發音也有不同怎麼辦?」他稍想了一下說:「很簡單,以NHK(日本廣播電台)的播音為準。」

當時就聯想到,我們國家的普通話以誰為準呢?當然應該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的播音為準。一種語言應該如何發音,如何用口頭或書面方式表達,有關的專家固然最有資格,但代表國家的媒體每時每刻在面向受眾,它們使用的口頭和書面語言的影響自然最大,傳播速度也最快。

正因為如此,連最權威的專家也得重視媒體的影響。據說,已故語言學家呂叔湘對《人民日報》特別關注,一度每個月給編輯部寫一封信,指出存在哪些不妥之處,需要如何改進。編輯部也非常重視他的意見,因此報紙的語言質量一直保持上乘。

顯然在呂叔湘的心目中,《人民日報》代表著國家書面評議的標準。我也曾聽說,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著名播音員經常為一個字的讀音請教語言學家,報上也見到過與播音員商榷某個字發音的文章,足見大家的重視程度。

但近年來,沒有聽說有第二位呂叔湘,而媒體的發音和用詞卻越來越隨意了。

例如有人指出,央視有些主持人的普通話帶有明顯的東北口音。我自己不能說標準的普通話,所以缺乏判斷能力,但也感到他們有的讀音不像普通話。如果的確如此,社會上流行的普通話會不會「東北化」呢?外國人如果要學普通話,除了他們的教師以外,用什麼作標準呢?

與發音相比,他們的用詞就更成問題。當第一次聽到主持人在播送新聞或發表評論時用「這其中」一詞時,我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但後來一遍遍聽到,並且在報刊上也看到了這種用法,才意識到此詞已大有習慣成自然之勢。本來,「其中」的「其」就是「這」的意思,這兩個字的意思已經是「這中間」。

再加上一個「這」字就成了「這這中間」,不僅屬畫蛇添足,而且反而不通。「其中」一詞雖然是白話中保留的文言,口頭語言中的書面化用詞,但通俗易懂,可以說無人不知,從未被誤解。

如果哪位主持人刻意追求口語化,也應說成「這中間」,豈能在「其中」兩字前再加一個「這」字?不知誰一時誤用,或一向說話不規範,居然讓「這其中」大行其道。稍注意一下,果然報刊文章中已經出現。

或許有人會提出異議:語言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為什麼不可以創新?不錯,這一點我完全贊成,可惜與上面這個例子不符合。

創新應該是比原來的更恰當,更生動,更簡潔,更優美,更上口,在「其中」前面硬加上一個「這」字屬於哪一種?如果一定要強調口語化,為什麼放著現成的「這中間」不用?

如今媒體越來越多,信息量越來越大,節奏越來越快,出現這些現象或許無法避免。但我總希望,一個國家、一種語言應該有一種大家都容易聽得到、看得到的標準。僅僅靠專家或辭典,是不足以影響和指導大眾的。

要求所有的媒體都做到或許不現實,代表國家的幾家媒體總該做到吧!或者應該進一步規定,某家電視台、廣播台的某頻道,以及某報刊的某版面為國家語言標準。它們將負責保證中國口頭和書面語言的純潔、規範和嚴肅,包括及時認可新的讀音和語調、運用新的詞語辭彙,或對舊詞使用新的解釋。當然起決定作用的應該是權威的語言學家,必須由他們來保證這類媒體所使用語言的權威性。

要不,誰說了算?

本文摘自:《天人之際》(精裝)作者:葛劍雄,出版:九州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底片 的精彩文章:

金庸武俠中有哪些至情至善的大俠?

TAG: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