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你猜,中醫是什麼味兒?

你猜,中醫是什麼味兒?

《黃帝內經》中的氣味醫學

氣味醫學,是現代醫學近年所提出的一門新興學科.認為歡愉的氣味對人體有益,厭惡的氣味對入體有害,氣味的厚薄對人體影響的程度電不同。

在中醫學中,既往雖設有「氣味醫學」之名稱,但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實早已有其豐富的「氣味醫學」理論,如《素向·生氣通天論》的「陰之所在,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 味歸形,形歸氣」等,茲就此探討如下。

1 、氣味生理學

人以飲食為本,在生理情況下,飲食入胃後,其五味各歸其所喜入的臟腑,以養其臟。如《素問·五臟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臟之氣也。」《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靈樞·五味》亦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

2 、氣味養生學

飲食五味雖能各養其臟,但也不能太過,太過則損其臟腑。《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久而增氣,物化 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太過在損害相應內髒的同時,還會影響到其它內臟。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以上說明,只有重視養生之道,並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才會長壽。據此,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又提出:「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3 、氣味病理學

在生理上,五味各歸所喜之臟,以養其臟。在病理上,五味太過,則傷其臟腑之外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酸傷筋??苦傷氣??甘傷肉??辛傷皮毛? ? 咸傷血」。且過食五味能使相應的臟氣增強,損及所克制之髒的外合與外榮 。《素問一五臟生成篇》就此論述到:「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犒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4、氣味治療學

根據臟氣的性能特點,可決定五髒的苦欲補瀉。在治療中,其氣味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朴之,酸瀉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朴之,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 」

根據感受病邪的性質不同,在治療中所適宜的氣味也不一樣。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云:「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根據病變所在的臟腑不同,在治療中應選用不同氣味的藥物。《素問·至真要大論》中亦云:「厥陰之勝,治以甘請,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瀉之。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瀉之。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

綜上所述,氣味醫學不僅在《黃帝內經》一書中早已有其豐富的理論,而且涉及到人體的生理、養生、病理和治療等各個方面,為後人研究和運用氣味醫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鴻芝堂 的精彩文章:

夏天到啦,重在養心

TAG:鴻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