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服典章——中國水族服飾文化展」

「華服典章——中國水族服飾文化展」

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國際博物館日」,旨在號召世界各國關注博物館和文化事業,促進世界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也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今年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museums:Newapproaches,newpublics)」。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飛速發展,不同區域和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讓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連接在了一起,共同暢想未來。

為呼應這一主題,5月18日上午10點,「華服典章——中國水族服飾文化展」在上紡博拉開了序幕,慶祝自己節日的同時,為廣大市民獻上一份載歌載舞的節日大禮。本次展覽由上海紡織博物館與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貴州省民族研究院、黔南州民族博物館、三都水族自治縣文化和旅遊局、貴州水族文化博物館六家單位合作舉辦。

上海東方國際集團黨委副書記、上海紡織博物館理事長季正榮先生在展覽致辭中說:「作為上海紡織博物館理事長、也作為一位上海市民,我為能引進這樣的展覽而感到高興。紡博館所代表的東方國際集團,希望通過此舉,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做出更多的努力。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徐飛表示:「在歷史悠久、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上海舉辦「華服典章——中國水族服飾文化展」,目的就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強化文化擔當,培育文化品牌,講好中國民族故事,宣傳多彩貴州,讓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發展、閃耀光芒。」展覽由上海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杜宇平先生宣布正式開幕。

水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數千年來,水族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湧現出了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等革命先烈,水書典籍、水族馬尾綉、水族端節等優秀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

水族的大本營在貴州省,主要聚居在三都、荔波、都勻、獨山、福泉以及榕江、丹寨、雷山、從江等縣市,佔全國水族人口的90%以上,其中近半都在全國唯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人因居住和生存環境的不同而形成了迥然的服裝款式和裝飾特徵。

本次展覽由「水族歷史文化」、「織秀雲霞——水族的紡織綉染」、「青藍素裝——水族便裝」、「情滿衣襟——水族盛裝」、「愛的紐帶——背扇·童裝」、「當代華彩——當代改良水族服飾」六個部分組成,集中展示不同支系、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水族服飾,以及與水族服飾文化相關的紡織工藝、刺繡、銀飾等物品180件(套)左右,並舉行了水族服飾歌舞展演、水族綉娘現場表演馬尾綉技藝等活動。

無論是百餘年前就已聞名遠近的「水家布」、水族人民獨特的「豆漿印染」,還是傳承了上千年的「馬尾綉」,都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2006年,「水族馬尾綉」還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次展覽是對水族服飾文化的一次系統梳理與展示,更是水族服飾專題展首次在上海亮相,展期至8月28日。

服飾之美的背後,是這個民族的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宗教禮儀、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審美心理、藝術傳統和價值取向。民族的圖騰標誌可能就隱藏在某個細小的紋樣中,彎曲的紋樣可能就是水族祖先遷徙的路線的象徵。上海紡織博物館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讓全社會對這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更多的關注,追尋民族服飾之美背後更多的人文內涵與情懷。

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影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上海老字號「老半齋」入座有門檻:必須點夠三個炒菜
十位幸運兒將從上海出發 去敦煌當「洞窟講解員」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