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人之長,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

用人之長,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

家風故事

家長變一念,孩子好十分。

請聽:家風故事!

關注

【雲說《論語》】《論語·述爾第七篇》第二十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大意】

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值得學習的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好的和優點學習,看到他不善、不好和缺點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於反省自己。

【雲說】

這章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

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

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道德經》說: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啥意思?

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所應該作為借鑒的人和事的人,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世上最糊塗的人。這樣的道理是精深微妙得很呀!

生活里。我們盡量發現人的優點,就會越來越快樂:

討厭一個人急性子,為什麼看不到他的行動力?

討厭一個人很強勢,為什麼看不到他的決斷力?

討厭一個人說話繞彎,為什麼看不到他的思維縝密?

討厭一個人行動緩慢,為什麼看不到他的包容和淡定?

實際,用人之長,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

錯與對說的是事不是人,恩與怨對的是人不是事。我們大可不必與某些人計較。你說的正確我便聽從,我不是聽從你,而是聽從真理,這其中又有什麼私念呢?

你說的不對,我就不會聽從,我不是不聽從你,而是不聽從不對的道理,這其中又有什麼可指責的呢?

學《論語》很簡單,無需三更眠五更起,堅持誦讀,不斷實踐,而已。

學《論語》也困難,最忌一日曝十日寒,心血來潮,打漁曬網,這般。

片頭提問:王子申

片尾朗誦:張正伊

家好,百事順;家和,萬事興。家,是大廈之基、大樹之根、大業之本,是社會最小的細胞,是一切組織的源頭。

您披星戴月的忙碌,您櫛(zhì)風沐雨的奮鬥,不是為了這個家嗎?

讓孩子有志、有為、有位,讓夫妻和順、和諧、和美,讓父母安閑、安心、安康,不是您的心愿嗎?

聽「家風故事」,幸福從這裡出發!

家風故事

智商決定成績

情商決定成就

家風決定成敗

好父母

請聽家風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建雲說 的精彩文章:

「君子儒」和「小人儒」是有區別的,這裡或許有您的身影
孔子為什麼批評「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年輕人?

TAG:張建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