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印度夢」一直沒啥進展?

為什麼「印度夢」一直沒啥進展?

1947年,在結束了大英帝國長達兩百多年的殖民統治後,印度終於實現了獨立。作為開國元勛的尼赫魯當時就宣稱說:「印度以它現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中間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前副總理阿瓦尼也曾說過:「21世紀屬於印度。」

今年的達沃斯論壇,現任總理莫迪也在開幕致辭上大談「印度夢」。

他說:過去幾十年,過多的管控影響了印度年輕人潛力的發揮,現在我們勇敢的改變政策,政府採取了很多政策改變這種狀況。現在印度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我們一共有15億印度人,有一首歌反映了他們的希望,我們想向大家推出這種夢想。到2025年,印度將成為一個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

然而數十年過去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雖然已經實現了制霸南亞的目標,但是「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等目標仍是遙遙無期。

那麼,印度的「硬傷」到底在哪裡?有哪些因素限制了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

人口壓力首當其衝

·印度火車運輸的獨特方式已成為新聞攝影者的一大愛好

據統計,印度是世界上每年出生人口最多、死亡人口最多以及自然增長人口最多的國家。

2000年5月11日中午,印度人口正式突破10億大關(印度官方的統計),成為世界上繼中國之後的第二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目前,印度人口仍在以每年凈增1550萬人的速度膨脹,以每年2%速度增長,這一數字佔世界年度人口增長總量的20%。

美國人口諮詢局估計,到2030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

·中印兩國人口年齡結構對比,印度人口唯一的優勢就是青壯年比例高,社會面臨老齡化的風險較低。

雖然印度早在1952年就實行了家庭生育計劃政策,20世紀70年代更是強力推行。但由於種種原因(諸如民族宗教習俗、習慣勢力的強大、政黨政治的干擾等)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一直很難得到貫徹執行。

人口的持續高速增長,給印度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隱患。印度國土面積只有297.47萬平方公里,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印度以不到世界陸地面積2%的土地養活著世界15%的人。

人口的過度增長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增多,水土流失面積大大增加。印度西部沙漠正以每年1公里左右的速度向附近地區擴展。

另據聯合國有關資料,只有53%的印度人能讀能寫,並且由於種種原因,現在還在產生新的文盲,尤其是印度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女童上不了學。這樣的人口素質,無疑制約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發展。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約佔居民總數的40%。

著名的《今日印度》曾發文辛辣地嘲諷道:「能否請我們的各個政黨解釋一下,獨立50年了,可是為什麼一般印度兒童給人的印象總是骨瘦如柴,兩腿細長,光著腳丫,靠在路邊乞討過活呢?」

盲目的人口增長已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印度在1950-1996年期間,國民生產凈增值數按1980-1981年度價格計算從100增加到585,但人均國民生產凈值指數只從100增加到228。這表明,一半以上的經濟增長被快速的人口增長所抵消。

不僅如此,龐大的人口包袱,還帶來了其他一系列嚴重的問題。糧食、土地、水資源、住房、教育、就業等都成為政府頭疼的問題。

地緣政治的先天缺陷

首先,印度位於世界上恐怖主義活動的重點地區。印度著名的戰略分析家拉賈?莫漢認為印度是「國際恐怖主義的最大受害者」。為防止恐怖主義對本國造成大的危害,印度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並不得不在許多國際事務上做出退讓和妥協。

其次,也是重要的一點,在過去與可預見的未來,印度與美國之間的關係總是若即若離,時隱時現。

·印度海軍航母編隊

在2002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有一段話常被作為印美戰略關係良好的證據:

「美國因利益而要求與印度建立強有力的關係,我們是兩個最大的民主國家,通過代議制政府保護政治的自由,同時印度正向更大的經濟自由化轉變。我們兩國在貿易自由流動,關鍵性的印度洋海上通道等領域存在共同利益,在反恐和建立穩定的亞洲戰略方面分享利益。」

然而只需稍稍深入解讀就會發現,美國是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場,希望把印度納入自己的政經體系——所謂的「民主國家陣營」,以及經濟自由化、全球反恐和「亞太再平衡」,這最後一點也可以理解為將印度變為遏制中國的一粒棋子。

「一些美國人認為一個強大的印度在平衡亞洲力量方面可以服務於華盛頓的長期利益」,因為「兩國都試圖遏制中國因素」。只有在這個前提之下,印度才可與美國分享利益。

所以有學者就指出:「印美兩國間關係的主要問題在於:作為世界大國的美國有更多的欲求,印度是一個地區大國,而且具有成為世界大國的潛力,並不甘願總是欣然屈從於美國的意願。這就是冷戰結束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兩國關係出現興旺的全部希望總是落空的原因所在。」

制度優勢背後也有危機

除了地緣政治的影響之外,印度國內的政治體制不健全也是阻礙它發展的一個因素。印度的議會民主制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嚴峻考驗與挑戰,深深紮根於國家的政治生活,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同。

但由於歷史、經濟、社會等原因,它仍存在著政黨紛爭、政局動蕩、政效低下等弊端。由於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原因,執政聯盟的政策更多地是考慮政黨和政客利益,經常採用忽略國家長遠利益,只顧政黨眼前利益的短期行動。

另外,民族問題、教派主義、種姓制度等也賦予一些政黨濃厚的宗教色彩或種姓色彩,不時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甚至大規模流血衝突。

特別是民族問題往往與政治、經濟、語言、文化以及社會的權利、地位等緊密相連。處理不好,極易導致民族仇恨和民族分裂。

印度本來就是一個語言、文化、宗教、種族和民族多樣化的國家,但由於沒有經歷過中國式的中央集權統治,缺乏民族整合的過程,所以直至英國殖民前夕,國家仍是一盤散沙,根本談不上統一。

·印度宗教人口分布餅圖

現印度國土上有100多個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歸屬不同的種姓,信奉不同的宗教,歸屬於不同的政黨,懷有不同的目的,外結不同的鄰邦,導致各族在國家整體發展大計上,各唱各的調。

正如西方人所言:「雖然民主制度是印度的優勢之一,但它也有一個弱點」。「我們所有的人都希望印度能夠證明民主是一項優勢,但是印度的決策者沒有幫忙。」

傳統的束縛

民主發展的磕磕絆絆凸顯的是印度社會的另一個落後因素,這就是傳統社會的強大影響力。

在當今的印度,無論是社會的組織結構、宗教文化和思想觀念都具有濃厚的傳統色彩並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已經沿襲了幾千年的種姓制度和種姓觀念至今仍然深深地根植於印度社會之中。

·印度軍隊在坦克上給高官安置了真皮座椅

印度是世界上最富於宗教傳統的國家之一,在這裡,宗教不僅僅只是一種個人信仰和精神寄託的方式,它還是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潛移默化地滲透於個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民眾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到國家的政治、經濟都深受傳統宗教文化的影響。

印度教是印度的主體宗教,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和核心。這是一種宣揚輪迴轉世的宗教理論,以追求個人的精神解脫為最高境界,幾千年來,浸潤著宿命論和精神修鍊的宗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印度民族內向的、自我封閉以及因循守舊的心理特徵。

即便是在當今的印度,這種特徵仍然比較突出。當前的印度教復興思潮就突出地表明了印度文化的頑固性。

·莫迪能贏得選舉,宗教的作用很明顯

所以在印度傳統的社會結構依然沒有徹底打破,傳統意識觀念仍然佔據著重要地位的情況下,任何現代化的變革顯然需要付出更為艱難的努力。任何重大的自上而下的變革在具體實施時總要面臨傳統勢力和思想的挑戰和阻礙。

在可預見的將來,印度社會的變革仍將是一個長期、緩慢、痛苦甚至帶有血腥味的過程。

— END —

往期文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布魯科夫 的精彩文章:

高調退出獨聯體,烏克蘭這招好使嗎?

TAG:布魯科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