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雙面殺手之幽門螺桿菌

雙面殺手之幽門螺桿菌

Hello, All Pathogens!

新說|幽門螺桿菌

導讀

「感謝馬歇爾及沃倫開創性的發現,如今消化性潰瘍已不再是一個慢性、通常無法完全治癒的病症,而是一個可以經由短期的抗生素加上抗酸葯、胃酸分泌抑製劑治療就能痊癒的疾病。」

——05年諾貝爾頒獎詞

「(沃倫馬歇爾)發現了幽門螺桿菌,揭示了他們在消化性胃潰瘍疾病中發揮的作用,並挑戰了』壓力過大、胃酸分泌過大導致潰瘍病的』古老信條"

——《消失的微生物》

幽門螺桿菌喝起來什麼味兒?

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以身試法」、 猛喝幽門螺桿菌培養液、表明螺桿菌導致胃炎的巴里·馬歇爾和其搭檔羅賓·沃倫。當時主流觀點認為胃內是徹底的無菌環境,任何細菌都不能在這個高酸壞境內存活,而導致胃潰瘍的原因是壓力過大和胃酸分泌過多。而馬歇爾「瘋狂」的實驗刷新了人們對幽門螺桿菌的認知,激發了科學家們探究其與胃潰瘍關聯的熱情,全世界就此開啟了幽門螺桿菌研究熱潮。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

1991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的研究表明,60%的胃腺癌可以歸因於幽門螺桿菌感染;1994年,幽門螺桿菌也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或混合物,如黃曲霉素,砒霜等等)。諸如此類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幽門螺桿菌很快成為導致胃癌的「罪魁禍首「。中國是幽門螺桿菌的高感染國家,超過50%的人攜帶幽門螺桿菌, 也就是說,平均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胃炎、消化性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的重要病因,甚至是與胃癌也有顯著的相關性。因此,胃痛、胃酸、腹脹、口臭等癥狀有可能是幽門螺桿菌在搗鬼。

「胃癌可傳染」這種說法對嗎?

幽門螺桿菌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呈螺旋彎曲狀、單級多鞭毛、末端鈍圓、微需氧菌(5%-8%)的革蘭氏陰性菌,生存於人體胃幽門部位。相對於其他常見病原菌,幽門螺桿菌就顯得尤為嬌氣了,其對生長條件要求較為苛刻,在空氣中暴露幾個小時就死亡了。

幽門螺桿菌示意圖

幽門螺桿菌具有傳染性,其主要傳播途徑是口-口傳播,糞-口傳播。共餐、親吻、咀嚼後餵食、如廁不衛生等均可以導致幽門螺桿菌人際間傳染。但「幽門螺桿菌傳染性≠胃癌傳染性」,網路上流傳的「共餐可以傳染胃癌「、「在餐桌上傳染的癌症」「胃癌可傳染」都是明顯不具備科學性的說法。

原來幽門螺桿菌可以這樣查?

1

抽血採樣:血清學方法檢測血液內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的抗體,是幽門螺桿菌篩查最常用的方法。但該方法不能區分患者是現症感染還是既往感染,因為這兩類人群都有可能存在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結果陽性需進一步檢查確診。

2

胃鏡採樣:對患者來說有創,需取患者的胃黏膜組織特殊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幽門螺桿菌,該方法是判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金標準之一。幽門螺桿菌是人胃內唯一能夠產生大量尿素酶的細菌,因此也可通過尿素酶實驗來判讀感染。

3

呼氣採樣:對患者來說無創,有C13和C14呼氣檢查兩種,C13是C14的改良版,沒有放射性,適用於孕婦和兒童。C14存在一定放射性,可針對普通成人。這兩種方法方便、快捷、精準,是近年來流行的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

幽門螺桿菌陽性,殺還是不殺?

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而且根除幽門螺桿菌會讓後續胃癌發病率降低約39%,所以現代人們又建立了新的信條:既然幽門螺桿菌是有害菌,如果檢測陽性,那麼就應該"趕盡殺絕"。因此,幽門螺桿菌也逐漸的開始從人類的消化道中消失。然而幽門螺桿菌早在50000多年前就存在於人類的消化道中,而且不斷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對人體存在益處,可能是一種「雙面共生」的病原菌。

它可以降低兒童過敏、哮喘、肥胖的風險,它可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風險,它只是讓極少數的攜帶者患病,並且不是所有的胃部疾病都可甩鍋給幽門螺桿菌,同時根除該菌後患者有可能也會存在腸道疾病的困擾,所以幽門螺桿菌陽性,需要醫生和患者綜合多種情況判斷,一意孤行、不分青紅皂白的根除或許並不是最明智的選擇。

對於以下幾種患者,需要考慮根除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預防預防小貼士:

了解和掌握幽門螺桿菌的基本知識和傳播途徑;

養成良好健康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

公共聚餐盡量分餐制,兒童親吻餵食要避免;

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必驚慌,及時前往醫院諮詢治療。

本文轉自:菌小姐

掃一掃,關注本公眾號!

腸菌與健康 microbiota & health

帶你了解腸道菌群與健康的奧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腸菌博士 的精彩文章:

腸道菌群與呼吸系統疾病的關係
口腔細菌戰爭,愛喝酒你就輸了

TAG:腸菌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