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要突破傳統又保持水準,莫斯科大劇院如何呈現「舊芭蕾新面貌?」

要突破傳統又保持水準,莫斯科大劇院如何呈現「舊芭蕾新面貌?」

作者:悵悵(劇評人)

責任編輯:阿爾法醬

圖源網路

國家大劇院供圖

「這部作品是為那些仍願在劇院中尋找奇蹟的人而準備的!」在莫斯科大劇院官方網站上,這句話寫在芭蕾舞劇《海盜》劇目介紹的第一行。上周末,這個被稱作「俄羅斯藝術航母」的劇院,以芭蕾舞團+交響樂團近300人的原裝陣容為北京觀眾帶來了這部名副其實的「大芭蕾」--《海盜》。大幕落下掌聲如雷的時刻,讓人從心底相信這句話所言不虛,莫大用實力為我們在舞台上造了一個夢。


班底的高水準成就莫大的輝煌

每每要談及莫斯科大劇院(以下簡稱「莫大」)的好,總是有點令人語塞,很難說哪方面更為突出,因為每個方面都好的超乎想像,而這其實才是真正實力的體現。主演、群演、樂隊、編排、舞美、服裝、技術…每一方面的「好」用對的方式湊到一起,便成了輝煌。

《海盜》首演當晚首席舞者葉卡捷琳娜·克雷薩諾娃和首席獨舞伊戈爾·茨維爾科擔綱主演。雖偶有小失誤但瑕不掩瑜,展示出莫大應有的實力和水準,特別是速度感和滯空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男主演在變奏中呈現出的爆發力和海盜的狂野氣質,女主演馬拉松式的多段高難度舞段和對人物的細膩塑造,都讓人看的過癮十足,台下觀眾的陣陣叫好聲便足以證明。

國家大劇院供圖

光芒四射的明星當然是莫大耀眼的亮點,而整體班底的高水準才是其真正的寶藏。好的主演可以靠砸錢挖牆腳或客座,導演舞美服裝也可以花重金請名家打造,而整個班底呈現出的高水準卻是無法靠金錢完成的,只能源自日復一日的積澱,所以也才是真正實力的體現。這一切在《海盜》「花園」一段中便得到了最佳的印證,這段20多分鐘的超大型群舞中,60多位舞者以精良的素質和極佳的狀態呈現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舞台奇景,如果沒有莫大的人才濟濟和長久以來的訓練得宜,這樣的陣容是絕對沒有可能完成的。

如何能夠呈現出這樣的狀態?在我看來其原因便是對於藝術的一顆敬畏之心。面對劇院悠久歷史的敬畏,面對芭蕾藝術的敬畏,面對每一次演出、每一位觀眾的敬畏,每一個參與者對自己所從事事業的無限熱愛和敬仰,這種對「好」的無限追求,讓劇院形成了一個嚴謹向上氛圍,進而良性循環。所以我們能夠在幕後花絮里看到,藝術總監每分每秒的盯著台上的排練,不是坐在台下拿著話筒指揮,而是親自在台上監督每一個群舞隊形甚至是道具的位置;每一位舞者和工作人員也都呈現出的非常強大的信念感,真心地認真對待自己一點一滴的工作。而實力往往正是這樣,不僅在宏大之處更在細微之處。

《海盜》呈現「舊芭蕾的新面貌」

說起《海盜》這部作品,在眾多芭蕾經典名作中其實並不討喜,雖然經典舞段不少,但是邏輯混亂的劇情、莫名其妙的人物關係、略顯沉悶的節奏還有大量「為舞而舞」強湊在一起的舞段,總讓觀演過程顯得有些難耐。莫大這一版首演於2007年的《海盜》出自編舞大師羅曼斯基之手,雖不能說從根本上挽救了這部劇,卻也讓其可看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改觀。

國家大劇院供圖

據莫大官方的介紹,在創作過程中羅曼斯基與團隊對《海盜》歷史上繁雜的版本進行了考古式的挖掘,深入莫斯科巴赫魯申博物館和聖彼得堡國家劇院圖書館學習檔案材料,並從法國國家圖書館檢索到最早的原始樂譜,複製了早期的戲服和布景,還在哈佛劇院破譯了最初的舞譜,可謂煞費苦心。

然而這是要製作一個「復古版」《海盜》嗎?並不是,羅曼斯基對原作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將現行大多版本中的男二號阿里一角完全去掉,此外在故事結局上也進行了調整:新創了婚禮調包、女二號如願嫁入豪門、海盜內訌、遭遇海難等情節,大大增加了劇情的合理度、趣味度和可看度,讓原本那個莫名其妙的故事也能讓人看的饒有興緻。另外讓人不可忽視的是劇中大量啞劇的運用,從形式上極其復古,內容上卻顯而易見在最大限度貼近今天的觀眾,用或幽默搞笑、或卡通荒誕、或俏皮可愛的人設,給這部沉悶的大作品中增加了不少笑點。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是突破傳統,為何要費那麼大勁研究那些歷史資料呢?在我看來還是源自「敬畏」二字。莫大為這版《海盜》的定義是「舊芭蕾的新面貌」(New Look at an Old Ballet),不是恣意的創新而是站在過往堅實的基礎上給出屬於今天莫大的解讀和呈現,而這便可稱作繼往開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Fun娛樂 的精彩文章:

董潔:30歲後,才發現好人和壞人都不止一面丨專訪
終於知道你為啥pick他們九個了

TAG:新京報Fun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