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死亡焦慮-死亡意識對我們的思想,感受和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

死亡焦慮-死亡意識對我們的思想,感受和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

雖然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但我們有限存在的意識,即我們都必須死亡的事實,對我們的思想,感受和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 與預期生命結束相關的恐懼和情緒痛苦是如此痛苦,以至於我們必須保護自己。

人們很難容忍直接面對他們的死亡率,因此他們壓制死亡和死亡的完全實現,並發展各種防禦措施來抑制被抑制的物質。 正如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洛里安和馬里奧米庫林塞爾(Mario Mikulincer,2004)所正確地指出的那樣,「由於意識到自己的死亡而產生的癱瘓性恐怖導致了對死亡意識的拒絕和對與死亡有關的思想的壓制」。

大多數人會說他們很少考慮死亡。然而,在無意識的層面上,認識到我們最終的死亡會引起死亡焦慮的感覺,這會影響我們生活的重要方面並激勵我們的許多行為。 恐怖管理理論(TMT)研究人員的實證研究表明,當他們的死亡顯著被實驗引起時,人們改變他們的行為反應並增加他們對特定防禦機制的依賴。

在一個實驗中,在受試者被暗示「死亡」這個詞之後,他們更強烈地贊同他們自己的族群或國家的世界觀,同時,他們詆毀了世界觀與他們自己的世界觀不同的其他團體的成員。 (Solomon等,2015)。 另一方面,接觸「死亡」這個詞的法官比對照組的法官判處更多的懲罰性刑罰,他們沒有受到處罰。 如果在實驗環境中引入的單個詞「死亡」可以對受試者的態度和行為產生重大變化,人們只能想像現實世界中無數事件的強大影響,這些事件提醒人們他們的死亡率。

孩子的死亡意識

一般而言,隨著兒童成長,死亡的概念和有限存在的實現逐漸演變。 年幼的孩子,有些早在兩歲時就會意識到死亡的事實 - 例如,當寵物去世或當他們知道親屬或親密朋友的逝世。 在三到六歲之間,兒童意識到他們的母親和父親容易死亡(Kastenbaum,2000)。 最終,孩子們意識到他們實際上無法維持自己的生活。

在這一點上,他們原本認為是永久性的世界顛倒了。 他們必須死去的曙光意識和隨後的恐懼是不能容忍的,並且必然受到壓制。 無論這種發現何時發生,它都有效地摧毀了孩子的自給自足的幻覺。 儘管設立了防禦措施來阻止意識中的死亡意識,但是兒童的恐懼卻完全保留在無意識中。 此後,受到抑制的死亡恐懼繼續對發展中兒童以及後來的成年人的個人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死亡焦慮對個體的影響

當他們的死亡焦慮被激發時,人們往往會以對自己有害的方式變得越來越防守,而且往往對其他人也是如此。 儘管他們最初可能會更積極地回應生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人通常會退縮到更加堅定的姿勢。 當他們否認死亡以保護自己時,他們會失去視野,重視他們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問題,同時忽視其他相關和有意義的影響。 許多人傾向於過生活,就好像他們永遠不會死,並且能夠承擔浪費他們最有價值的經歷。

對死亡的防禦性反應會對個人產生士氣低落的影響。 可悲的是,許多人最終失去了對生活的精神和興奮。 他們逐漸變得更加僵硬和控制,從而縮小了他們的經驗範圍。 他們開始對自己和他人開玩笑或仇恨的態度,放棄曾經激勵他們的興趣,並逐漸減少對生活的快樂和沮喪以及徒勞。

大多數人擁抱宗教教條以維持來世的希望或承諾。 事實上,對宗教的信仰代表了最強有力的否認死亡。 一些人過度智力化死亡主題,採取更加哲學的立場,讓自己脫離感覺自己的死亡。 其他人找到另一種解決方案:他們相信有人會最終拯救他們 - 一個關係夥伴,一位古茹或者一位政治人物。

一些防止死亡焦慮的防禦措施具有有益的副作用; 例如,通過藝術,文學和科學中的創造性作品而生活的想像力所促成的象徵性的不朽。 尋求對家庭,朋友和廣大民眾的持久意義,並試圖留下積極的遺產通常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他防禦措施,例如通過自己的孩子生活,通常會產生負面影響。 許多孩子因父母努力使自己成為自己的副本而受苦。

個人防止死亡焦慮

任何負面事件或死亡提示,例如疾病,拒絕,事故或悲劇,都可能引發死亡焦慮感,進而可能導致特定的,特異性的防禦。 這些防禦措施不是獨立的實體,而是為了清楚起見在此分類。

否認:否認個人有限存在的現實是防止死亡焦慮的主要防禦措施。 它表現為兩種形式:追求字面不朽和象徵性的不朽。 在宗教或宗教信仰中尋求直接的不朽,並且是否定人類死於其他物種這一明顯的科學結論的關鍵防禦,並且沒有來世的證據。 一神教的宗教信仰以及一些泛神論或一元論的精神傳統為他們的追隨者提供了創世神話和死後生命的版本,從而減輕了由不可知事件造成的死亡焦慮。 通過自己的創造性生產,對事業的投入和對自己的孩子的生活,尋求象徵性的不朽。 然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如果孩子採用父母的文化世界觀或宗教信仰,孩子只能緩解或緩解父母的死亡焦慮。

虛榮 - 特殊與魔幻思維:虛榮是個人誇大對自我的正面看法,用以補償不足和自卑感。 它代表了孩子在靈魂中生存的想像中的無敵,無所不能和無懈可擊的殘餘。 在壓力大的時候,或者當人們痛苦地意識到自身的物質性和生命的無常性時,它就充當了生存機制。 它表達了普遍的信念:死亡發生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 這種特殊的感覺使得人們能夠免於等待「普通」人類的命運。

權力和財富的積累:在商業,政治和組織生活中,積累力量和財富的動力往往是由權力和財富等同於無敵的錯誤信念所驅動的。 人們通過企圖控制他人並取得財務成功來防禦死亡恐懼。 儘管這些方法可以暫時緩解有意識的死亡恐懼,但同樣的恐懼仍然存在於無意識的層面上,並且實際上隨著個體集體力量的增強而增加。

自我培育:上癮的行為和藥物濫用支持一個人的無所不能的感覺,並有助於偽自立的自立態度。 人們使用越來越複雜的自我養護習慣來緩解情緒上的痛苦和焦慮。 事實上,美國目前患有處方葯和阿片類藥物問題,因為個人正在努力消除其存在的痛苦,並使自己麻木於死亡的幽靈。

專註於偽問題:大多數人似乎不能容忍簡單而令人滿意的生活,並傾向於用情節劇和偽問題佔據他們的頭腦,同時關閉生活中真實問題的感覺。 他們經常對憤怒,恐懼和恐慌等簡單的日常事件作出巨大反應。 雖然對這些不那麼有意義的擔憂感到憂心忡忡,但卻似乎對死亡恐懼毫無抵抗力。

成癮的情侶債券:通過延續自限性幻想債券的形成來抵禦死亡焦慮的破壞性影響尚未得到充分認識。 總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臨床醫生的一件事情是,人們似乎想要讓身體虛弱,傳統形式的安全,安全和「團結」,但卻拒絕與親人真正親密的關係。 個人傾向於在他們目前的關係中重溫兒童早期的創傷,同時保持幻想,他們可以通過與另一個人合併來逃避死亡。

夫妻往往在相互作用中表現出相互作用(主導/順從,父母/孩子等)。 兩人都參與這種有害的勾結,並發現很難脫身,因為極化的模式提供了安全和整體的幻覺,並最終有助於在無意識水平上的不朽感。 在結合中,他們放棄了他們獨特的觀點,自我意識,並逐漸限制他們的生活。

在描述融合功能如何減輕死亡焦慮的幻想時,TMT研究人員Hart和Goldenberg(2008)斷言:「現代時代似乎迎來了浪漫愛情的靈性,一種明確的與人類依戀相關的解決方案與其他人融合。 現代心理動力學研究表明,人們可以用浪漫關係來保護自己免於死亡恐懼「(第107-108頁)。

漸進式自我否定和微型自殺:對死亡焦慮的特別陰險的防禦是我稱之為微型自殺的一種防禦措施:每天使用小型「自殺」來控制死亡。 「正常」人的普遍傾向或多或少具有自我毀滅性,並不是由於死亡本能; 相反,它代表了對抗死亡恐懼的強大防禦。 通過從個人追求和目標導向活動中撤回感受和積極的能量,個人減少他們對通過死亡預期的自我喪失的脆弱性。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們通過提前自封,幾乎沒有注意到從生到死的過渡。

應對死亡焦慮的方法

因為對死亡難題沒有最終的解決方案,所以當存在的恐懼浮出水面時,人們最好花時間面對死亡的現實,識別和表達伴隨著的恐懼,悲傷和憤怒的情緒,並找到溝通的方式 他們對待他人的態度和想法。 我的同事和我建議,在允許自由流動情感的同時與朋友或同事談論死亡焦慮可能特別有幫助。 儘管如此,這可能很難或很難找到,因為很多人不能容忍這個問題。 幸運的是,有可能在心理學和哲學課程,有組織的研討會和研討會以及個人和小組心理治療課程中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人們對生與死的孤獨與生存問題的意識的增強,思考存在的本質困境與神秘,面對其情感痛苦,他們一般會對他人的感受與幸福發展得更加深入,更持久地尊重。 這些情緒被轉化為對其他走過他們路的人的善意,敏感和同情。 當我們質疑我們對死亡焦慮的防禦性反應時,我們能夠更好地平靜地面對死亡,感受更多的自覺,生活在當下,體驗存在的喜悅和痛苦,而不用幻覺和幻想。 在變得更加開放和脆弱時,我們能夠更充分地擁抱愛情和生活。

參考:

Florian, V., & Mikulincer, M. (2004). 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on the existential meanings, manifesta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fear of personal death. In J. Greenberg, S. L. Koole, & T. Pyszczynski (Ed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 (pp. 54—70). New York: Guilford.

Hart, J., & Goldenberg, J. L. (2008). A terro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spirituality and the problem of the body. In A. Tomer, G. T. Eliason, & P. T. P. Wong (Eds.), Existential and spiritual issues in death attitudes (pp. 91—113).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Kastenbaum, R. (2000). The psychology of death (3rd ed.). New York: Springer.

Solomon, S., Greenberg, J., & Pyszczynski, T. A. (2015). The worm at the core: On the role of death in life. New York: Random Hous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葉 的精彩文章: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圖解」206-101-咽食管診斷性影像學
整形外科解讀:99-81 腕和腕韌帶損傷

TAG:丁香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