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中國VS留在美國?其實還有更好的第三種選擇

回中國VS留在美國?其實還有更好的第三種選擇

五月中旬有幸參加了一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以「連接-構建新型全球教育空間」為主題的國際教育論壇。在嘉賓席中,大多是資深的校長,其中我參與的環節由北師大實驗中學前校長,袁老師主持。

我們討論的其中一個分支話題是關於學生的教育培養路徑和出國時間。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所關心的問題:什麼時候留學最合適?

其中一位校長建議:如果將來回中國發展,那麼晚出國優於早出國; 如果將來留在海外,那麼反之會更好。這種建議不無道理。

回中國VS留在美國,這種非左即右的二元思考,很現實,也非常個性化,但它並不代表未來。我相信未來還有第三種更好的選擇。今天文章邀請家長讀者共同探討未來教育,為『00後和『10後,做一次大膽的個人學業和職業規劃。

預見未來,歷史深藏答案。

美國作為中國留學生首選地,我們來回顧一下過去40年留美人群、形式、以及定居點選擇的演變,便可洞悉未來。

1980-2020:改革開放40年

那麼2020-2040,接下來的20年,我們該如何耕作自己孩子的教育?就「將來在中國發展還是在美國發展」的規劃問題,我基於自己的經歷,在論壇提出了一些大膽看法。

因為有幸在中國、美國、日本受過教育並生活,所以我見證身邊很多人才在國家之間的流動是沒有障礙的。

從事教育,我既可以在美國當老師,也可以在中國當老師;在美國的時候,我是一名美國本土老師;在中國的時候,我就是一名中國本土老師;兩者不但不衝突,反而相輔相成,加深了我對世界不同教育的認知和理解。

展望未來,我認為2030年後的中國,即00後開始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之際,我的個人高度,將是我們下一代的起點,根本原因在於80後和00後所處的中國已經不能同日而語。

如果我的故事是個案,不足掛齒,那麼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跳出教育來認識教育,可能會看的更清楚。

從80年代到2000年,中國的各個行業,比如金融、汽車、保險都在努力向西方學習;個人求學,美國院校MBA的價值遠超於中國商學院。

步入2000年之後,局面開始轉變。雖然HBS,沃頓商學院在全球範圍依舊具有相當的知名度,但是中國商學院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下,已經成功本土化運營,而且在不少領域不再是美國商學院的次選。

泰康商學院(坐落於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

細細觀察最近幾年出現的一些特殊學院,比如湖畔學院以及泰康商學院,我們已經清晰看到轉變在加快--改革開放的首個20年,中國全面向西方取經,一種謙虛向外學習的心態;改革開放第二個20年,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來管理中國現代企業,一種向內學習的心態。這是一種巨大進步。

將來20年,西方的精髓食糧,在很多行業,依舊值得中國人學習,但是從國家到企業,中國已經越來越有選擇性地吸納。

不論是金融業還是教育業,雖然行業發展節奏不同,但是向外取經到向內學習的轉變,是所有行業必定發生的規律。

那麼這些變化對新一代家庭意味著什麼?

留學,美高4年,美本4年,美研2年,這是一種典型的向外學習心態,這種心態還會持續多年;

於此同時,中國家長將開始越來越有選擇性地,批判性地去接受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教育。這種變化直接的表現是留學人群並不會持續大幅度增加,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追求紮根於中國的國際化教育。

從形式上來講,越來越多的家庭,將更加個性化吸取海外資源。比如在小學階段,家長會安排幾周到長達數月的英國學習機會;初中階段可能有一個學期去印度;高中階段會有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在美高交換,甚至高中畢業後參加間隔年項目,比如在環球郵輪上當服務生。這些種種海外學習機會將不僅限於美國,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

對於辦學者來講,在接下來的20-30年,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會將把自己的教學空間擴展到海外;

在K-12階段,學校會讓自己的學生階段性到海外校區學習、生活。這種以中國為教育主場,將海外學習穿插到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模式,將會成就21世紀的中國人世界教育。

不難想像,當我們把整個世界當作校園來培養孩子時候,新一代對世界的認知,將遠超過我們這一代;她們對世界的駕馭能力也將超過我們這一代;到了2040年,當她們被問及「你將來是想在中國發展還是美國發展」的時候,這已經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她們完全可以自由地穿梭於這個世界。這就是第三種更好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老師頻道 的精彩文章:

TAG:林老師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