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明太祖朱元璋幼時家境貧寒,從小喪父失母入寺為僧,文化水平肯定不高。但是,說他是個「文盲」,這就值得推敲了。朱元璋能寫詩文,並且雄莽豪放。朱元璋亦能書法,尤擅行、草,還能榜書。明代朱謀垔評其書法:「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御書『第一山』三大字於鳳陽龍興寺,妙入神品。」近代康有則稱:「明太祖書雄強無敵」。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朱元璋確實「神明天縱」,在管理社會上尤其有一套。

中國的傳統社會,最突出的就是個「窮」字。所以,中國人對「吃」特別重視,過去最常用的見面問候語,就是「你吃了嗎?」

過去,中國見面問一句「你吃了嗎」?其實並不是關心你有沒有吃過飯,或者安排你吃飯,僅僅是順便打一聲招呼,跟英語中的「Hello」意思差不多,意即「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之類。

但話又說回來,問一聲「你吃了嗎」,也是對人的最大關心。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當年,村裡有個老幹部,村民見面也習慣向他問一聲「你吃了嗎?」結果,他竟回答:「那不麻煩嗎?!」

老同志的意思,村民真的要請自己吃飯。被他這麼一反問,很多村民只好硬著頭皮請他吃一頓。後來,再見到這位老同志,村民啥都不敢問了。

太窮了,做人不起啊!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吃都非常重要,喝酒那就更不容易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喝酒特別重視,老百姓即使吃上飯,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裡喝酒。

大約用了十三年時間,朱元璋在全國大力推行喝酒——「鄉飲酒禮」,就是以制度的形式,規定全國按要求集體喝酒。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明朝高度重視這項工作,重點當然不在於吃喝,而是要利用這麼一樁大家都感到快活的事,解決精神文明建設問題。

「鄉飲酒禮」,本是古代漢人的宴飲風俗。古時有賢者薦升,由鄉大夫作主人設宴為之送行,後來便演化為地方禮儀,重大活動集體吃一次,或稱「鄉飲酒」。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漢人的這些好傳統,很多遭到破壞。為了解決中華文明出現的缺陷,明太祖朱元璋想到的對策,就是有針對性地恢復。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朝廷於是規定,「鄉飲酒宴」在每年的孟春正月和孟冬十月舉行,中央及地方各司學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於學校。民間則以里社為單位,於春、秋社祭時舉行。宴飲前先「讀律令」,「執事舉律令案於堂之中,讀律令詣案前北向立讀,有過之人俱赴正席立聽。」此外,還宣讀刑部頒布的其他有關文件,並致訓誡辭。

這些規定中可以看出,喝酒之前的儀式很長,領導的講話也很長,目的就是宣傳。但是,為了好好吃喝,參加的人不得不認真聽完。否則,不僅吃不上,喝不上,還要被追究責任。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朝廷規定里社鄉飲酒宴成員,分三等入席。凡年高有德、無公私過失者,為上等;凡因戶役差稅遲誤或曾犯公杖在官者,為次等;凡曾犯奸詐偽、盜竊、蠢政害民者,為下等。

這意思很明確:集體喝酒的時候,座位是分等級的,文明戶安排上座;有缺陷的戶,安排在次座;有犯罪行為的家庭代表,安排在下座。

大庭廣眾之下,這麼層次分明,人都是要「面子」。今年在下座,只能拼爭取,下次能上上座。

這招數,實在是高!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情偶記 的精彩文章:

TAG:閑情偶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