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的真相:20萬正規軍打17萬臨時軍
牧野之戰中,周武王擊敗商紂王,入主中原,建立周王朝。在周武王籠罩聖人光環的同時,卻用謊言掩蓋了牧野之戰的真相,將一場殺人如麻的戰爭演變成了「兵不血刃」的和平移交,然而,史實並非如此。牧野之戰,是一場保國與滅國的生死決戰。一方要維護統治,一方要推翻王朝,取而代之。在此生死之際,雙方都傾注血本,決一勝負。周武王經過多年準備,不但傾本國之兵,並且聯合了庸、蜀、羌等各國諸侯,兵陳牧野,大有不滅殷商不罷休之勢。
周武王的大軍進軍牧野時,商朝的主力因征東夷而未歸,所以,只好臨時釋放戰俘,拼湊為軍。其人數,史書記載為70萬。實際上,無論怎樣拼湊,奴隸也好,戰俘也好,都不可能達70萬人。郭沫若等史學家考證為17萬人,這是史學界所公認的,而且這17萬人是臨時拼湊,不僅軍事素質差,同時,他們都巴不得商朝滅亡,因而雙方接戰時,他們紛紛倒戈,引周軍攻入朝歌;據《史記》記載,周方的兵力:「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這是周人的正規部隊。此外,配合作戰的還有前來助陣的友軍,總兵力與商朝的17萬軍隊相比,只多不少,郭沫若考證為20萬人。總之,牧野之戰前夕,就雙方勢力的格局來說,周方已超過了殷方。
即便如此,在武王心中,仍然沒有勝算。《尚書·牧誓》曰:武王在戰前發布的動員令,對手下將士威脅說:「如果你們不努力作戰,我就把你們殺掉」反映了武王並沒有必勝把握。商朝之兵在紂王的統帥下,開赴牧野,他們並非不堪一擊的朽木,紂王絕非等閑之輩。《墨子·明鬼下》曰:紂王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費中、惡來、祟侯虎。」三人皆以「勇力之人」稱,作為紂王的心腹,在此之際,豈不儘力佐助,一則為報寵幸之恩,二則為保住身家性命。面對要滅他們的敵人,豈能不以死相拼?
《竹書紀年》記載,沖在前面的殷兵倒戈,後面的殷兵上前誅殺,從而擾亂殷軍陣容,形成一片混戰,周武王乘亂取勝。但是,這個勝利不是輕易得來的,是經過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拼殺。這場拼殺,《尚書·武成》曰:殺得「「血流漂杵」(血流成河,長桿兵器都漂了起來),後世儒家對此諱莫如深。《逸周書》曰:周軍打敗殷軍後,又派重兵追殺紂王的各國諸侯,前前後後共「殺人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這當然是誇大之辭,實際數量不會有如此之大,但殺死俘獲的人數肯定不會是少數


※明朝開國武將藍玉做錯了什麼?朱元璋為何定斬不赦
※包公祠有一塊石碑,上刻183個名人,唯獨包拯最蹊蹺
TAG:文天下任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