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帝國如果能汲取宋朝這一方面的經驗,也不至於敗亡得如此之快

明帝國如果能汲取宋朝這一方面的經驗,也不至於敗亡得如此之快

龐大的明帝國在其中後期,國家財政狀況可謂捉襟見肘、可憐兮兮。最終,以農業作為主要財稅來源的明帝國,死在了土地兼并、內憂外患以及農民起義之上。

而在這方面,宋朝就出色太多了。

在宋元時代,中國人和阿拉伯人就成功地開闢和利用了海上絲綢之路。尤其是到了南宋時期,發達的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為南宋帶來了滾滾財富,國庫直接受益,直接支撐了整個南宋的財政需要。這就使得南宋在和北方金國對峙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保持和供養一支規模可觀的軍隊,其中還包括了有規模的內河和海上水師。

我們來看南宋對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態度,究竟是有多麼的務實。

宋高宗曾說過:「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當時,沿海的港口都是由朝廷撥款修建和改善;還疏通和拓寬運河,以利遠洋大船的通航;還為商人建造了大量的貨棧;為引導水上交通,朝廷還在沿海每隔30里,就修建大型且造價昂貴的燈塔。

發達的海外貿易,為南宋的國庫帶來了豐厚的收益。據史料記載,當時南宋海外貿易的稅收,在11世紀末是50萬貫,到了12世紀初就猛增到了100萬貫,到12世紀中葉達到了200萬貫。

而反觀後世的明朝,在對待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發展、建設海上軍事力量方面的做法和態度,那簡直就是在開歷史倒車。

即便是明朝最為強盛的時期,世界一流的鄭和水師出海,也不過是單純的官方貿易活動。相反,明朝的法律居然還禁止民間私自出海貿易,表面上看是國家把海外貿易給壟斷了,可同時不也制約了民間工商業的巨大潛在發展嗎?

如果說明朝都像南宋那樣,民間商業階層手裡都有了錢,而且商業階層隨著富有而進一步擴大,你朝廷再來徵收賦稅,這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嗎?總比在土地、鹽業等方面死摳要強太多吧?

明朝實行的是比宋朝更為保守的財政稅收模式。其締造者朱元璋欣賞的是傳統的「輕徭薄賦」的徵稅方式,認為不去與民爭利,便可保明朝永固。可這種徵稅方式,不但沒合理擴大工商業的稅種,為國庫帶來利益,反而還倒退到了以農業和鹽業稅收為主的手段中去。

明朝時期,人口急劇膨脹,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最終可怕的出現了。

可此時明朝又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到永樂時期之後,硬是自己活生生摧毀了世界一流的水師,鄭和遠航的路線本就是現成的貿易路線,居然白白棄之不用,也是夠傻的。有明一朝,中央稅收汲取能力低下不說,反之出於政治目的,在「朝貢」的問題上還打腫臉充胖子,屢次對外大方的出手,面子是有了,可自己卻受損了。

有朋友可能會說,明朝後期不是也因為西方人來貿易,從而有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嗎?對,確實是有白銀流入,可主要獲利的都是地方豪強和地方商業階層,比如鄭芝龍這樣的,而國庫並沒能根本獲益。到了明末,國家連軍隊和官僚階層的開支都吃力,於是就推給了地方,讓其自行解決。

朝廷越窮,剝削社會底層就越殘酷,如此就形成了一個可怕的惡行循環。最終,倒金字塔型的明帝國,終於挖斷了自己的根基,滅亡隨之而來。

所以說,明朝如果能像宋朝那樣,務實的推行宋朝那樣的經濟貿易政策,為國家開拓財源,並讓貿易的成果惠及眾多百姓,以明帝國幅員之遼闊、資源之豐富、人口之眾多、中國人經商之精明和勤勞,明朝絕不會像後來那樣窩窩囊囊的窮。

如果說明朝的海外貿易搞得成功,往最壞了說,也不至於連南方的半壁江山都那麼快垮掉吧?多出來的財力還可以打造一支海軍,也不至於被倭寇欺負成那樣慘啊!還有我們曾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也不至於白白的荒廢掉。

而這一切,都源於明朝沒能好好的發展海外貿易,當真是可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鞏固政權,他將親媽嫁給弟弟,生三子二女,孩子該叫叔還是哥?
揭秘:中國歷史上最有忍耐力的皇后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