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飛羽——空中之精靈

飛羽——空中之精靈

GIF

15

一說起鳥,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圈養的雞鴨鵝,鴻雁傳情中的大雁,詩句中的一行白鷺,又或是電影中的馬達加斯加企鵝等都是鳥類。那麼你是否想過何物稱為鳥呢?我翻了翻手頭的資料,發現前漢《爾雅》卷十《釋鳥》中對鳥的描述是這樣的:「二足而羽謂之禽」。真沒想到古人是如此聰慧,他們抓住了鳥類的兩個重要特徵,即用兩隻腳走路、且身上有羽毛的動物就稱之為鳥。其實對比現在對鳥的科學定義(體被羽毛、前肢特化為翼、善於飛行的恆溫脊椎動物),要言簡意賅得多了。當然如果你考試遇到的話還是乖乖的寫科學定義吧。

電影《馬達加斯加企鵝》(引自百度圖片)

鳥類因善於飛行,素有空中精靈之美譽,那麼鳥類是如何飛翔並佔領藍天的呢?這要從其起源和進化談起,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生活在晚侏羅紀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在疾速奔走過程中其身上的鱗片擴大形成羽毛,同時體重變輕身體結構發生劇烈變化最終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當然這種變化是一種漸進式的,中間經歷了很多過渡類群,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出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始祖鳥,也有出土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國鳥、華夏鳥、孔子鳥等。

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及其復原圖(引自百度圖片)

鳥類恆溫擺脫了環境的束縛、因能主動遷徙而適應於多變的環境,它的出現已有1.4億多年的歷史,目前全世界現存鳥類有9800多種,我國有1445種,它們是陸生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類群。隨著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的不斷進步,結合形態學、行為學、鳴聲學、生物地理學等不同層次的深入研究,不同學者對鳥類分類系統主體框架的認識基本趨於一致,但也有各自的觀點,在這裡我們不逐一論述。除了正兒八經的分類系統外,我們也可以按照鳥類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特徵將其分為陸禽(雉雞、斑鳩等)、涉禽(鷺、鶴、鷸等)、游禽(企鵝、雁鴨、天鵝等)、猛禽(鷹、隼、鴞等)、攀禽(啄木鳥、杜鵑、翠鳥等)、鳴禽(百靈、畫眉、縫葉鶯等雀鳥)等生態類型。

每一種鳥都有唯一的學名,根據學名我們可以檢索到它的具體分類地位,或者是根據其形態特徵進行種類鑒定。(引自Lovette & Fitzpatrick,2016)

大多數鳥類具有遷徙習性,每年春秋兩季集群並沿固定路線往返於繁殖地和越冬地,我們把這種具有遷居行為的鳥類稱為候鳥。其中夏季在某地繁殖,秋季離開到南方溫暖地區越冬,翌年春天又返回這一地區繁殖的候鳥,就該地區而言,稱為夏候鳥。如鄱陽湖南磯山地區的白鷺、家燕、黑卷尾等。而冬季在某地越冬,翌春北上繁殖,至秋季又飛臨該地越冬的鳥類,在該地區稱為冬候鳥。如南磯山濕地的鴻雁、磯鷸、白琵鷺等。因為有些鳥類的遷徙距離很遠,需要在遷徙途中停歇休息以及補充能量,那麼這些在當地做短暫停留,既不在此繁殖也不越冬的鳥類稱為旅鳥。如南磯山濕地的反嘴鷸、黑尾塍鷸、藍喉歌鴝等。當然也有一部分鳥類沒有遷徙行為,而是終年棲居於同一地區,這些鳥類稱之為留鳥。如麻雀、八哥、環頸雉等。

全球共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除了南北走向也有東西走向,其中途經中國的有3條,浙江和江西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之上。(引自鳥類網)

鳥類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害蟲防治、植物傳粉、種子散播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例如1隻燕子在夏季就能吃掉50—100萬隻蒼蠅、蚊子、蚜蟲等害蟲;啄花鳥、太陽鳥、蜂鳥在取食植物花粉花蜜的同時為花木傳播花粉;大顱欖樹種子經渡渡鳥(已滅絕)取食消化掉外部硬殼後才能發芽。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鳥類對人類是有益的,某些野生鳥類可攜帶流感病毒傳播給家禽甚至傳播給人類(如甲型H5N1、H7N9)、某些食谷鳥能大量取食穀物或破壞秧苗而對農業生產造成危害、也有些集大群遷徙的鳥類對航空安全造成潛在危險。當然我們並不是要消滅這些可愛的鳥兒,而是要通過科學手段去嚴防和控制這些情況的發生,盡量在不傷害它們的前提下做到人鳥和諧相處。

叉尾太陽鳥(Aethopyga christinae),隸屬於雀形目花蜜鳥科,喜食花蜜,「協同進化」中的典型例子。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簡稱「三有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無憂拍攝)

但是也總有那麼些人覬覦它們美麗的外表,垂涎它們可口的肌肉,盜獵、網捕、毒害鳥類的情況時有發生。19世紀末,黃嘴白鷺因其美麗的飾羽而遭到捕殺,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棲息地萎縮,以及海島撿拾鳥蛋行為也嚴重影響著黃嘴白鷺的生存。黃胸鵐,又稱禾花雀,是一種遷徙性鳥類,在其遷徙的必經之地上,有一片「非常神奇」的土地,而在這裡,它變成了美食,「補足了某些人的無知和腎虛」。僅僅十幾年的時間裡,黃胸鵐由無危被吃成極度瀕危物種。所以在物種保護方面,我們不僅要保護物種本身不被傷害、還要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的是要增強大眾的保護意識和觀念,因此科學普及及宣傳教育顯得十分必要,這不僅能惠及他人、更重要的是能夠積極影響我們的下一代。

黃胸鵐(Emberiza aureola),隸屬於雀形目鵐科,「三有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引自中國野鳥圖庫,杭州老鄭拍攝)

浙贛地區珍稀、常見鳥類,已滅絕鳥類賞析:

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涉禽,鵜形目鷺科,繁殖期具黃嘴及漂亮的冠羽。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

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游禽,雁形目鴨科,具有拉風的「髮型」及魚鱗狀紋飾,號稱「會上樹的鴨子」。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

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陸禽,雞形目雉科,鄭光美院士曾因研究該物種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張果老拍攝)

白肩雕(Aquila heliaca),猛禽,鷹形目鷹科,頭後頸部有大片的淺色泛黃羽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

仙八色鶇(Pitta nympha),鳴禽,雀形目八色鶇科。八色鶇科所有種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周彬康拍攝)

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攀禽,佛法僧目翠鳥科,常在水邊捕魚。「三有動物」。(引自博雅軒畫廊,王強拍攝)

白頭鵯(Pycnonotus sinensis),鳴禽,雀形目鵯科,具有顯目的白頭,又稱「白頭翁」。「三有動物」。(新建一中戴菲老師拍攝)

斑文鳥(Lonchura punctulata),鳴禽,雀形目梅花雀科,下體具深色鱗狀斑。(中山二中許婷老師拍攝)

家燕(Hirundo rustica),鳴禽,雀形目燕科。劉禹錫《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燕子。「三有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張果老拍攝)

棕背伯勞(Lanius schach),鳴禽,雀形目伯勞科,素有「雀中猛禽」之稱,比較兇悍。「三有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

暗綠綉眼鳥(Zosterops japonicus),鳴禽,雀形目綉眼鳥科,具有綉眼鳥科顯著的白色眼圈。「三有動物」。(杭州學軍中學陳進前老師拍攝)

麻雀(Passer montanus),鳴禽,雀形目雀科,伴人鳥種,喜歡跳躍前進。「三有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張果老拍攝)

喜鵲(Pica pica),鳴禽,雀形目鴉科,據說可以報喜,和烏鴉同屬一科,但被賦予的文化內涵卻大相徑庭。「三有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麥茬拍攝)

珠頸斑鳩(Streptopelia chinensis),陸禽,鴿形目鳩鴿科,頸後具顯目的珍珠狀點斑。「三有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張果老拍攝)

大杜鵑(Cuculus canorus),攀禽,鵑形目杜鵑科,傳說中的「布谷鳥」。「三有動物」。(廈門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章旭日拍攝)

白鶺鴒(Motacilla alba),鳴禽,雀形目鶺鴒科,常在水邊活動,喜歡走走停停、上下翹尾。「三有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麥茬拍攝)

烏鶇(Turdus mandarinus),鳴禽,雀形目鶇科,高度適應城市化,嘴黃全身烏黑,請記住它不是烏鴉。(引自百度百科圖片)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鳴禽,雀形目椋鳥科,具有顯著的「鼻毛」,飛行時可見翼上白斑。「三有動物」。(引自百度圖片)

鴛鴦(Aix galericulata),游禽,雁形目鴨科,「只羨鴛鴦不羨仙」中的鴛鴦。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男女之間的愛情,但最早是用來形容男男之間的感情(兄弟之情),是不是很驚喜很意外呢。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張果老拍攝)

鴻雁(Anser cygnoides),游禽,雁形目鴨科。女詞人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中所指的大雁。「三有動物」。(引自中國野鳥圖庫,綠水青山拍攝)

中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舊稱「黑嘴端鳳頭燕鷗」,游禽,鴴形目鷗科,號稱「神話之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引自中國野鳥圖庫,軍長拍攝)

北美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陸禽,鴿形目鳩鴿科。一種命運極度悲慘的鴿子,據說從50億隻被吃到滅絕。1914年9月1日,世界上最後一隻旅鴿「瑪莎」終老於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引自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

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陸禽,鴿形目孤鴿科,體型矮胖、行動遲緩。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島上(非洲島國),滅絕於1681年。滅絕原因:人類捕殺、人類帶來的外來動物對鳥蛋、雛鳥的威脅以及對其棲息環境的破壞。(引自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主要參考文獻:

[1] 約翰·馬敬能, 卡倫·菲利普斯, 何芬奇.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M].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2] 侯林, 吳孝兵. 動物學(高等師範院校新世紀教材)[M]. 科學出版社, 2007.

[3] 劉凌雲, 鄭光美. 普通動物學. 第4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 鄧學建. 湖南師範大學公開課: 中國鳥禽文化[EB/OL]. 網易公開課.

[5] 鄭光美. 鳥類學. 第2版[M].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6] 聶延秋. 中國鳥類識別手冊[M].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7.

[7] 鄭光美. 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 第3版[M]. 科學出版社, 2017.

[8] 李難, 王正寰. 進化生物學基礎. 第4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9] Lovette, I. J., Fitzpatrick, J. W. 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Handbook of Bird Biology. 3rd. ed.[M]. The Atrium, Southern Gate,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 K.: JohnWiley & Sons, Ltd, 2016.

[10] 章旭日. 鄱陽湖南磯山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冬季鳥類多樣性及生態位分化研究[D]. 江西師範大學, 2011.

註:本文涉及到的爭議性理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戴老師的生物小館 的精彩文章:

與鳥兒重名的花——杜鵑

TAG:戴老師的生物小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