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體檢發現高尿酸血症 無癥狀也應及時就醫

體檢發現高尿酸血症 無癥狀也應及時就醫

【大課堂】

前不久,一位年過花甲的男性患者前來就診。當他亮出手指時,令我驚詫不已。只見他中指、食指等關節畸形、粗大,這是我們常說的痛風石,也稱痛風結節。

事實上,自臨床營養科開設高尿酸、痛風專病門診以來,像這樣因尿酸代謝紊亂引發的典型病例不乏其人。據患者自述,他痛風病史30餘年,患病初期有疼痛感,會吃藥控制,但是近10年來,因沒有疼痛癥狀,就沒當回事兒,既不看醫又不吃藥,結果病情進一步發展,由手足蔓延到膝關節、踝關節,而且痛風石越來越多、越漲越大,導致行走、活動受限,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

圖片來自網路

尿酸是人體內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正常成人每天產生700毫克左右尿酸,其中經腎臟排泄約500毫克,經腸道排泄約200毫克,由此維持體內尿酸平衡。如果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不良,就會導致血中尿酸升高。一般情況下,當血尿酸濃度大於416umol/L(微摩爾每升)時,臨床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體內的尿酸鹽結晶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沉積,引起反覆發作性炎性疾病,稱之為痛風,表現為痛風性急性關節炎、慢性關節炎、痛風石和關節畸形、痛風性腎病等。血尿酸水平越高,未來5年發生痛風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由於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有人尿酸高至700umol/L仍沒有癥狀,也有尿酸接近400umol/L,腳趾就疼得不能行走,因此,多數沒有明顯癥狀的患者,即在使體檢中發現了高尿酸,也往往不去就醫,進而延誤病情。

人體中的尿酸哪裡來的呢?一般有兩個來源:內源性是體內核酸不斷更新分解而來,更新途徑為核酸嘌呤尿酸,約80%的尿酸源於體內核酸的分解;另外20%源於膳食中富含嘌呤的食物。但不要小看這20%來自食物的嘌呤,因為高尿酸、痛風患者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喜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海鮮、內臟、豬牛羊肉、雞鴨魚肉、各種肉湯、豆製品等。有痛風家族史、肥胖、男性、酗酒、進食高嘌呤飲食的人,都是痛風的易感人群。臨床中發現,痛風患者的每一次發作都是有誘因的,比如每年螃蟹上市時節,痛風發作患者就會增多;在各種節假日的時候,由於連續聚餐、飲酒、暴飲暴食等,也都可能導致尿酸升高,誘發痛風。

那麼一旦發現尿酸超標該怎麼辦呢?

第一,要及時就診。一旦查出高尿酸血症,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要等到病情嚴重了才看病。只有將尿酸降至正常水平並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才能保證健康。

第二,注意飲食調控。因為高尿酸是吃出來的「富裕病」之一,調整飲食是控制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的首選。對來就診的患者,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身高、體重、活動情況等,計算出個性化的能量需要量,給予低嘌呤食譜,指導患者正確飲食。

第三,配合藥物治療。在痛風急性發作期,除了需要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關節負重等,每天還應有針對性地使藥物,從而有效緩解癥狀。

第四,在低嘌呤飲食的同時,還要根據患者尿酸水平和痛風癥狀,合理使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同時定期複查血尿酸水平。

需要特彆強調的是,有些患者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有癥狀時能管住嘴、配合吃藥,癥狀一旦緩解,就隨便停葯並開始大吃大喝,這樣不僅會導致病情反覆,還會給身體帶來更大的損害。在這裡提醒廣大患者,一定要「痛定思痛」,即使在癥狀緩解期,也要管理好尿酸水平,使其處於「達標」狀態。

(作者:許英霞,系北京天壇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匡遠深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加強國際合作培訓 推動「一帶一路」進一步落地
手機APP不應「註冊容易註銷難」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