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說中最早的領袖是誰?他又是哪裡人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傳說中最早的領袖是誰?他又是哪裡人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你們知道嗎?傳說中最早的領袖人物是炎帝,當然,今天看來不一定是一個人,或是部族,或是部落酋長的世襲名稱。據說炎帝生於姜水,姜水是渭河的一條支流,在今陝西岐山東,這一帶是古羌人活動的地方。但是,炎帝的活動範圍並未局限於此,他們向東發展,也在我們山東活動過。《史記·封禪書》中說:「炎帝封泰山,禪云云。」大概是記的這件事。正因為炎帝在山東活動過,所以傳說炎帝的後裔散居于山東的西部或西南部,建立了一些小國,例如,甲父,居今金鄉縣;向,居今莒縣南七十里處;州,居今安邱縣東北三十里處;紀,居今壽光縣南;高,居今禹城縣;劇,居今甾川劇縣;崔,居今濟南一帶;廩邱,居今鄆城縣,等等,這都證明,炎帝及其後裔都參加過開發山東,特別是山東西部的活動。

黃帝也在山東活動過。黃帝原是北方古戎狄人,傳說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縉雲氏,是北方許多氏族部落想像的祖先。這支力量南下後,其勢力曾23發展到山東。《史記·封禪書》說:「黃帝封泰山禪亭亭。」《五帝本紀》中又說:黃帝「東至海,登丸山,及岱宗。」這都是在山東境內的活動。數千年間住在山東,並奠定了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基礎的還是東夷人,與這一時期相聯繫的傳說中的人物主要有太皞、少皞和蚩尤等,恐怕他們並非就是某個人,更大的可能是代表一定時期的氏族或部落。這裡,作為山東人的小編很是自豪。

太皞是古夷人想像中的祖先。《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陳,太皞之虛也」,陳在今河南淮陽,地處淮河流域,可見,太皞是在淮河流域興起的夷人。《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這幾個小國殘存於春秋時代的山東,他們風姓,又奉太皞為祖先,足證是太皞的後裔,也說明太皞的勢力長期存在於山東。傳說中的太皞,貢獻是很大的。《易·繫辭傳》上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屍子》亦說:「伏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

《帝王世紀》將此解釋為:「取犧牲以共庖廚,食天下,故號曰庖犧氏。」這些傳說反映出,太皞氏之時,漁獵經濟大為發展,而且產生了較結繩記事更為進步的記事符號—《八卦》。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婚姻形態也發生了向一夫一妻制的轉化,傳說也將此歸功於太皞。《通鑒外紀》記載:「上古男女無別,太皞始制嫁娶。」《世本》還記載了當時的婚娶制度:「伏犧制以儷皮(兩張皮)嫁娶之禮。」將這些罩上許多神話色彩的傳說與考古材料相印證,太皞之時,大概相當於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前期一段時間,也就是從母系氏族制社會剛剛轉變為父系氏族制社會的時期。

同太皞相關聯的是少皞的傳說。「少皞之虛」在今山東曲阜縣,這一帶曾是少皞勢力活動的中心。據說少皞「以鳥名官」,從《左傳》的記載來看,由於這時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對於直接關係農作物種植的曆法節氣有了初步認識,已經發現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節氣變化更替的規律。所謂以鳥名官,正與此相關,大約是掌握節氣的一種分工。例如以鳳鳥氏擔任「歷正」,下屬四官:玄鳥氏司分,玄鳥就是燕子,春分來,秋分去;伯趙氏司至,伯趙就是伯勞,夏至鳴,冬至止;青鳥氏司啟,青鳥就是鴿鷃,立春鳴,立夏止;丹鳥氏司閉,丹鳥就是鱉雉,立秋來,立冬去。

這雖不是十分科學的節氣劃分,但卻證明人們已懂得根據物候定節氣,它結合春耕,夏種,秋獲,冬藏,漸漸形成最初的曆法。《左傳》昭公十七年還記載著少皞以「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九扈即是九種農官,他們的職責是「以教民事」。對於節氣的認識和農官的設立,正與考古資料所反映的自大汶口文化中、後期農業生產逐漸發展起來的事實相合。少皞之時,手工業也在發展,《左傳》中亦有記載,這就是以「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出現管理手工業的人,提高了產品質量,又注意統一規格,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推想這一記載正是反映了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時期,手工業與農業逐步分離,手工業生產技術和規模大為發展的情景。

生產方式的變動帶來了整個社會生活的變動,並由此引起新的社會上層建築的發生。《左傳》中也有這種記載,據說「祝鳩氏,司徒也」,主教民;「鵾鳩氏,司馬也」,主法制;「鴨鳩氏,司空也」,平水土;「爽鳩氏,司寇也」,主盜賊;「鶻鳩氏,司事也」,主常務。這個不太好了解,小編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個透露出一點信息,氏族部落的簡單組織形式不能適應分工複雜的社會的需要了,具有新的社會管理職能的機構必然應運而生,而私有制的發生,所謂「寇」的問題的出現,又必然使新的社會管理機構蛻變為國家。

所以,少皞氏的充分發展,正意味著原始氏族公社制社會的結束,新的階級對抗社會的發生,文明時代將要到來了。這又和大汶口文化以及山東龍山文化相一致。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有一個常見的是字,還是族徽,學者們還要在爭論中去探討,但它恐怕就是後來的皞字,看那噴薄而出的太陽,它帶來的不正是文明的曙光嗎?少皞的發展,就是東夷人的發展。據羅泌《路·史》統計,少皞的後代有:偃姓國二十二個,嬴姓國五十七個,李姓國四個,紀姓國六個;蔑姓國二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六個,總共近百國,可見少皞的子孫後代是非常昌盛的,他們活動的範圍,與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的廣大地域相一致,主要在山東,能夠知道的,如莒,在莒縣;郯,在郯城;奄,在曲阜;費,在費縣。但又不局限于山東,向西影響到河南,向南達到徐淮平原。

傳說並不等於妄說。太皞、少皞的傳說,是東夷傳說,亦即可說是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創造者的傳說。當他們創造了較高的文明前提後,又和中原地區的古羌人、古戎狄人相互融合,攜手並進,跨過了文明的門檻,而這一過程,依然在傳說中留下了足跡,這就是有名的黃帝、炎帝、共工、蚩尤之間的征戰。傳說和歷史是最迷人的,是中華民族最迷人的財富,我們應該將這些優秀的歷史故事流傳下去。 你們說對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先生歷史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王先生歷史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