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書推薦: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宋兆麟

新書推薦: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宋兆麟

宋兆麟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博物學家、民族學家和考古學家,他的學術回顧,一定意義上也是中國民族考古學發展歷程的縮影。本書以作者曾參與的調查活動為線索,以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事件為敘事主體,寓教於樂,有較強的可讀性。以下是宋先生為此書寫的前言。

人類必須不斷總結過去,繼承優秀的文化,摒棄落後的文化,繼往開來,才能不斷進步,走向未來。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國人極其重視自己的歷史。國家有自己的歷史記載,如《史記》、《漢書》等;一個家族也有自己的歷史記載,如數以萬計的族譜;現代又興起了個人史。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本來是一介草民,種過地,放過牛,也做過中學生,念過大學。工作後搞過考古,進行過不少民族調查,許多歲月是在邊疆民族地區度過的,見到過不少鮮為人知的文化現象,大大地開闊了一個考古研究者的視野,有感而發,寫了數以百計的論文,也出版過若干專著,比較重要的有《中國原始社會史》、《中國遠古文化》、《中國生育·性·巫術》、《巫覡》、《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廿四節氣》、《耳蘇人象形文字和圖經》和《邊地民族考察記》叢書。參與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晚年下鄉調查已不可能,但就近還有可以調查的場所:舊貨市場、私人收藏家等。加上自己對文物或物質文化的濃厚興趣,我又開始一個新的學習領域,到舊貨市場學習,對收藏家進行研究。這裡水很深,一是真假混雜,必須辨偽;二是有不少新問題,需要認真研究。有的專家愛發狂語,說「那些全是假的」,一言以蔽之。事實沒那麼簡單,它要比想像的錯綜複雜。我雖然同文物打了一輩子交道,但是在上述社會現象面前,我還是小學生,不能說接觸的文物全是假的,也不能說全是真的,關鍵是觀察、學習,而且要長期如此。同時,在學習中尋找真的。萬綠叢中一點紅,其中總會有好的東西,事實也是如此,如紅山文化的女神陶像、漢代的琴瑟、唐代的金銀器、遼代的雕版和活字等。起初我是從學術研究角度分析這些文物,後來也做一點收藏,如漢代的漆瑟、唐代的銀佛像、宋代的古箏、元代的緙毛唐卡,等等。這些收藏品為研究而來,不以營利為目的,有些是搶救而得來的,最後陸續捐贈給國家性質的博物館。我的經歷是平凡的,不值一提;但我所經歷的時代是不平凡的,而且經歷過、目睹過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情。應該說,民族社會是動態物,是會變化的,尤其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期。我看到和經歷的事情,前人看過而鮮有記錄,後來者肯定是難以目睹了。因此,它又激勵著我去寫一本回憶錄性質的著作。

第一,我生於貧困的農村,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但是時代的變遷,又使我受過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位有益於社會的知識分子。回憶錄首先記述了上述經歷。

第二,我雖然是學考古的,但又大量從事民族調查,其中有不少探險性,看到和經歷過不少鮮為人知的民族風俗,回憶錄必然能講述和介紹很多早已消失的往昔歷史。

第三,我從年輕時代起,就專職搜集民族文物,幾十年未變。退休後又與舊貨市場、收藏家的藏品打交道,所以物質文化或文物是我研究的基本課題。其中又以民俗文物為主,所不同的是,它與非物質文化是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兩者互補,缺一不可,其中的物質文化還是整個文化的載體。現在有的人把整個文化撕裂,置物質文化而不顧,只呼籲保護非物質文化,或者只搞文物而放棄非物質文化,這些都是違反常規的,也不會有生命力的。

總之,《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不僅是我個人的歷史記錄,也是社會變遷的一個記憶,它將展示不少真實的史實。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說過:「一切理論都是暫時的,唯有事實的總匯才具有永久的價值。因此在我的種種理論由於喪失了用處,而和那些習俗及信仰一樣承受廢止的命運的時候,我的書作為一部古代習俗和信仰的集錄,會依然保留其效益。」這席話令我堅信不疑,我也是按著這個方向走過來的。本書正是這樣的踐行記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務印書館文津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衣飾流金,煌煌大明

TAG:商務印書館文津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