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針灸取穴宜精、准、少——鄭毓琳先生臨證金針

針灸取穴宜精、准、少——鄭毓琳先生臨證金針

凡為醫者須修為,心存匡濟,孜孜以求,於民族文化中求得真知;尊師守道,心無邪念,於聖賢教誨中念得真經。如是,臨證之時,天意可假,得心而應手者也! ——鄭毓琳

鄭毓琳先生認為:「一物一太極,每個穴位都是一個太極。針灸醫者的職責就是通過手法激發所取穴位的最大效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就為鄭氏臨證取穴精、准、少提供了理論支持。

GIF

《黃帝內經》里針刺治病時多採用1~3個穴位,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亦是,古之《玉龍歌》、《雜病穴法歌》、《長桑君天星秘訣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肘後歌》等,莫不如是。

毓琳公常說:「治病時,穴位不是取的越多越好,宜精、准、少。」只有如此,才能凸顯穴位的效能,也更能體現醫者的水準和高度自信。對患者而言,可減輕其痛苦和恐懼,更可增加對醫生的信任和敬仰。

明代醫家李梴在《醫學入門》里說:「百病以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言之鑿鑿,這和毓琳公的觀點是高度一致的。

(此類扎法,實乃江湖騙子所為,著實可惡!

此非毓琳公所說,乃老韓自言之!)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毓琳公治病配穴往往以精少為要,穴數很少逾十,常言道:「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作為一個針灸醫生在臨床實踐治病時也要善於謀慮,通過辨證全面徹底地了解患者病情,然後精選少量的穴位,施以必要之手法,或補或瀉,調暢氣機,「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靈樞》)。這和大家所看到的《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等經典著作里的方劑一樣,藥味不多卻效專力宏。「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攻守平衡,即可消除病痛,使機體恢復健康。反之,如果醫生不是認真地進行「辨證論治」,而盲目地扎許多針,眉毛鬍子一起抓,甚至有些穴位與疾病無關,這樣不僅對改善癥狀無益,反而會耗傷患者的正氣,徒增患者的痛苦;同樣,對醫者本身的機能內力與針具也是一種消耗,走了彎路,事倍功半。鄭毓琳先生嘗言:「陽氣之精謂之神」,這就說明,在醫治過程中,時刻都要以患者為中心,時刻都不要忘記護衛正氣,正氣的盛衰決定疾病的轉歸。

當然,要做到取穴「精、准、少」,就必須具備兩個重要前提,一是對病情的充分認知,二是熟練地掌握針法針技。如此,臨證之時才可有的放矢,得心應手。

註:鄭毓琳先生(1896年-1967年)是我國現代卓越的針灸家之一。他一生秉承家學,勇於創新,成功地將氣功與中國傳統針灸針法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鄭氏針法,治療眼疾重症等療效卓著。其子鄭魁山先生(1918年-2010年),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甘肅省首屆名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號稱「西北針王」、「中國針灸當代針法研究之父」,甘肅中醫學院教授。

關注「東昌中醫」,關注中醫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昌中醫 的精彩文章:

TAG:東昌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