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炸鱗和爛尾,無論患上哪一種,都不可小覷

炸鱗和爛尾,無論患上哪一種,都不可小覷

爛尾是觀賞魚最常見的病症,水質稍微差點立馬就從魚身上體現出來;豎鱗的發病率少,可能很多魚友都沒有遇到這種魚病,但是如果這兩種病症都發生了那真的很值得同情了,所以今天我們就這兩大病症來詳細的說道說道。

豎鱗病又稱鱗豎病、松球病、松鱗病、病原體為豚鼠單細胞菌,是魚體受傷後感染引起鱗囊內積聚液體,導致鱗片豎起的一種魚病。從較大的魚體至親魚(指發育到性成熟階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魚或雌魚,也叫種魚。)均可感染,主要危害個體較大的親魚,豎鱗病在歐洲,亞洲一些國家均有流行,在我東北、華北、華東等養魚地區常有發生,主要流行於靜水養魚缸/池中,流水養魚池中較少發生。該病的發生和流行出現在低溫季節,尤其是氣溫驟降時。在冬末春初,即越冬池開化後和魚种放養初期,以及秋末冬初,即魚種入越冬池後至封冰前經常發生本病。死亡率一般在50%以上,鯉魚親魚死亡率也可高達85%。

疾病因素

病原體初步認為豚鼠氣單胞菌( Aeromonas caviae),豚鼠氣單胞菌既能在高溫時導致出血性敗血症,又能在低溫時導致豎鱗病。當水質污濁、魚體機械損傷、凍傷及魚體抗病力弱時經皮膚感染。

主要癥狀和病理變化

發病早期魚體發黑。體表粗糙,魚體前部鱗片豎立,鱗囊內積有半透明液體。病魚離群獨游,遊動緩慢,嚴重時呼吸困難,對外界刺激失去反應、浮於水面,嚴重時全身鱗片豎起,鱗囊內積有血性滲出液,用手指輕壓鱗片,滲出液就從鱗片下噴出,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充血,鰭膜間有半透明液體,順著與鰭條平行的方向稍用力摸,液體即噴射而出。

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大量腹水。病魚貧血,鰓、肝、脾、腎的顏色均變淡。鰓蓋內表皮充血。該病較為直觀,鱗片小的病魚魚體似銼,鱗片大的病魚魚體好似松球。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呼吸困難、貧血,身體失去平衡,或倒轉或腹部向上,遊動遲緩、無力,持續二三天後死亡。

診斷要點

依據典型癥狀,如鱗片豎立,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鱗囊內有液體,輕壓鱗片可噴射出滲出液,可作出初步判斷。鏡檢鱗囊內的滲出液,見有大量革氏染色陰性短桿菌即可作出進一步診斷。

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增強魚體質;每10千克魚體重按每天0.3~0.6克維生素E拌入人工飼料中,長期服用可有效預防本病。豎鱗病是因魚體表受傷感染引|起的,故在捕撈、運輸、過數和放養等生產操作過程中要細心,避免魚體受傷,放養的需用4%的食鹽水浸浴魚體5~10分鐘。

2、治療

(1)用每升水體中含2克食鹽和3克小蘇打的混合液浸洗病魚10~15分鐘

(2)內服氟哌酸,每10千克魚體重每天用藥粉0.8~1.0克,每天一次,服6天,藥粉拌入人工飼料中投喂。

(3)親魚患病可注射硫酸鏈黴素,每千克體重15~20毫克;輕輕壓破鱗囊的水腫泡,勿使鱗片脫落,用10%溫鹽水擦洗,再塗以碘酊,肌肉注射硫酸鏈黴素,有明顯效果。

(4)鹽酸土霉素

預防:每100千克魚體重用藥0.5~1克製成藥餌,每天1次,連用3天;

治療:每100千克魚體重用藥2~5克製成藥餌,每天投喂1次,連用3~7天。

(5)每100千克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200克,每天投喂一次,連喂3~5天

診療注意事項

豎鱗病有大量短桿菌,金魚的豎鱗病要注意與正常珍珠鱗區別。珍珠鱗金魚的鱗片上有石灰質沉著,有光澤,給人以美的感覺。患豎鱗病的病魚鱗片無光澤,病魚通常沉在水底或身體失去平衡。

爛尾病由細菌引起的以尾鰭腐爛脫離為特徵的疾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從當年魚到產卵親魚都會患此病,對觀賞魚中尾鰭較薄的品種危害較大

疾病因素

不同魚種爛尾病的病原有差異。有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海水屈撓桿菌;嗜水氣單胞菌無氣亞種;溫和氣單胞菌( Aeromonas sobria)感染等。這些病菌均為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於水體中,當水質惡化,氣候變化,魚鱗脫落,皮膚損傷,營養不良,魚體抗病力降低或發生寄生蟲病時,容易被感染。

主要癥狀和病理變化

主要癥狀和病理變化:此病多發生在尾鰭較薄的觀賞魚品種,尤以珍珠魚較常見。病症最初不明顯,不易發覺。浮頭時,仔細觀察,可見病魚尾柄部位有斑點狀白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繼而吃食減退,鰭條充血,尾柄部鱗片脫落、發炎、充血、肌肉壞死腐爛等癥狀,尾鰭及尾柄處充血、發炎,鰭條末端乳白色、蛀蝕,有的鰭條軟骨間的結締組織裂開、呈破掃帚狀,嚴重時尾鰭可爛掉、尾柄肌肉潰爛、骨骼外露。

由於腐爛而造成鰭條殘缺不全,魚體常失去平衡,離群獨游,時浮時沉,頭下斜,尾鰭斜露水面。

注意要點

根據病魚鰭條充血、鰭間組織破壞、鰭條散開、鰭條末梢蛀蝕,嚴重時尾柄肌肉潰爛,甚至整個尾部爛掉等特徵癥狀可初診。

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1)養殖過程中,始終要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尤其是地面水泥池養殖,其自身凈化能力差,更要經常注意水體消毒,以免水體中溫和氣單胞菌過多繁殖。

(2)夏季應提高水體透明度,適當遮陽,防止燙尾。

(3)凡涉及魚體的所有操作,都要小心謹慎,避免傷及魚體和魚黏膜。

(4)及時驅除寄生蟲,以免寄生蟲叮咬傷及魚體。

2、治療

(1)患病親魚每章節附註射青黴素8萬國際單位(每瓶用1.5~2.0毫升生理鹽。水稀釋)或頭孢拉定0.5克,於胸(腹)鰭注射。

(2)強氯精全池潑酒,治療濃度為每立方米水體0.4~0.5克。同時,用此葯製成藥餌投喂,每100千克魚體重用藥60克,每天投喂1次,連用3天如果尾鰭部分爛掉、殘缺不全時,應用剪刀剪去,使鰭條平整,然後用上述藥物處理。通常經過10~15天,裂開的鰭條能夠癒合,剪去的也能再生,但再生鰭條與舊鰭條會留下一條痕迹。

診療注意事項

1、鑒別診斷注意與赤皮病進行區別。

蛀鰭爛尾病病魚表現為鰭條充血,鰭間組織破壞,鰭條散開,鰭條末梢蛀蝕,嚴重時尾柄肌肉潰爛,甚至整個尾部爛掉,故此病稱爛尾病。另一種蛀鰭是由熒光假單胞菌引起,病魚鰭末梢腐爛,鰭條間的軟組織破壞,使鰭條顯掃帚狀,病魚同時伴有體表發炎,鱗片脫落,此病又叫赤皮病。

2、藥物使用

發生本病時,採取注射敏感抗生素藥物是治好患病魚的關鍵病又叫赤皮病。另外,本病極易與真菌性疾病及其他細菌性疾病並發,故要注意鑒別並採取針對性控制措施。無論採取任何治療方案,在處理前都應徹底排污,使魚缸/魚池水清潔,處理後應及時使用光合細菌和水體改良劑或活力菌對水質進行處理,這樣才有可能避免爛尾病治好後幾天內複發現象發生。同時施藥過程中應根據水溫、PH、病魚規格大小,體質狀況等決定用藥的濃度和時間,並注意經常觀察病魚的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以上內容就到這裡,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入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前輩指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賞魚 的精彩文章:

致命的葯也會變成毒藥,看你要怎麼用!
航泰水族:衝動養魚,結果發現早已不能回頭

TAG:觀賞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