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被叫錯的「馬踏飛燕」,它的真名竟是「馬超龍雀」

被叫錯的「馬踏飛燕」,它的真名竟是「馬超龍雀」

一匹健碩的奔馬昂首振蹄,三足騰空,一隻後足正踏著一隻飛鳥疾馳,這尊青銅器可以說是對李白的「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的形象化詮釋。

這匹身形矯健、動作輕盈的奔馬有很多細節吸引我們去探究,比如它同一側的兩條腿竟然向同一個方向躍起,被不少人調侃為「順拐」

其實這種同一側前後腿同時向同個方向騰起的步伐被稱為「對側步」,常見於經過特殊訓練的特種良馬,通過馬自身的左右搖擺而減緩騎馬人的顛簸之感,非常適合絲綢之路上凹凸不平的沙地。

這體現出我國古代工藝的精湛、工匠們對細節的把握,使這件靜態的藝術品有了動態美,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的一座東漢墓中出土的青銅作品,作於公元220年前後,高34.5厘米,長41厘米。

我國旅遊圖形標誌

這尊青銅器被稱為「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稱謂是「馬踏飛燕」。但事實上,這尊青銅器被官方文件確定的名稱是「馬超龍雀」。早在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就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消息。

「馬超龍雀」的由來

據《經濟日報》報道,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牛龍菲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

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里,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

起初提出「馬踏飛燕」「奔馬」稱名的考古界人士,之後對命名進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台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註2」中說明:「雷台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

牛龍菲說,此無翼而飛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飛天,有別於西方神話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飛馬,不必扑打雙翼,即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完美體現了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縛的境界。

根據專家、學者的解釋,「馬超龍雀」這一稱謂似乎更加標準且貼合歷史情況,而在實際生活中,文物部門多稱之為「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

但無論稱謂是什麼,這尊青銅器本身的精巧構思、卓越工藝以及給觀賞者帶來的精神熏陶、藝術震撼是毫無爭議的。

在今天,這件青銅器成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也曾多次登上中國郵票的封面,已經成為一種形象標記,顯示的是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它不僅僅是兩千年前那個「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大漢王朝的寫照,更表達了一種蓬勃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文化,吸引全世界的旅遊者。

文章資料綜合自經濟日報、甘肅省博物館、鳳凰網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媽媽和女友落水先救誰?「世紀難題」終於有了法律解答……
「我在清華大學等你」,這波招生體的套路不服不行!

TAG:社會科學報 |